張時的儒家世界
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致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最好的。
伏爾泰,1764年
與中東和南亞的穆斯林世界相對應的是東亞的儒家世界。正如穆斯林世界為奧斯曼、薩菲和莫臥兒帝國所統治那樣,儒家世界為中國所統治;其外圍的朝鮮和日本則獨立存在。這兩個世界有一基本方面頗為相似:它們都是以農業為基礎、面向內部的社會。它們的變化侷限在從較早時代承襲下來的基本結構內,變化速度緩慢。另一方面,儒家世界由於其無與倫比的統一性而與穆斯林世界大為不同。這種統一性的獲得,是因為中國在所有領域——文化、政治和軍事——內都極其傑出。而且,中國本身還具有任何一個穆斯林帝國都無法與它相比的一種內聚性。類似奧斯曼帝國境內各種巴爾幹基督教團體的那種令人費解的少數派集團、類似莫臥兒帝國境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那種宗教不和,在中國是不存在的。中國的這種內聚性,並非當時才有的一種新現象從數千年前中國文明的早期階段起就有了,並一直存在到今天。實際上,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不斷的文明。這一事實具有相當大的意義;它有助於說明中國和日本對西方入侵的反應何以會極其不同。
一、中國文明的連續性
中國為什麼會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不斷的文明?一個原因在於地理方面——它與人類其他偉大文明相隔絕的程度舉世無雙。地中海將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希臘和羅馬連線在一起,印度洋使印度能與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相互影響;然而,可與地中海或印度洋媲美的地理條件,中國卻一點也不具備。相反,中國在其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斷。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則為沙漠和大草原,它們起著很大的保護作用——這種保護作用,中國人又進一步加強了;他們為了防止兇險可怕的遊牧部落入侵,在那裡築了一道長達1400哩的長城。這種與世隔絕的意義就在於,它使中國人能在較中東或印度諸民族更少面臨外來入侵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們的文明更為連續不斷,也更為獨特——中國與歐亞其他偉大文明之間,有著較後者相互之間更為根本的差別。
中國的人口龐大無比,也有助於文明的連續性。中國從一開始起,就能供養很可觀的人口,因為那裡的土壤和氣候結合得很好。每年天氣暖和的幾個月裡,季風雨降臨,使農作物能一年兩熟;這種情況與中東和歐洲的迥然不同。而且,中國水稻的畝產量比歐亞大部分地區種植的小麥或大麥的畝產量高得多。因此,公元2世紀的人口調查結果是,中國漢朝擁有人口5950萬——比羅馬帝國在其疆界達到最大範圍時的人口還要多。16世紀初葉,葡萄牙人首次到達中國時,中國的人口為一億多,超過整個歐洲的人口。到19世紀中葉西方用炮艦強行開啟中國大門時,中國人口已激增到4億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從美洲引進了諸如花生、玉米和甘薯之類的糧食作物。1953年的人口調查披露,中國大陸的人口為58300萬;以啟,中國的人口一直以每年增長130O萬至200O萬的速度上升。今天,中國人大約已達7億左右,佔全人類的四分之一!
如此巨大無比的人力資源,使中國人能夠不管事態發展如何,始終保持自己的特點。他們被蒙古人和滿人征服、統治過,也遭受過西方的一再打擊和破壞,但最終,由於人數和文化上的優勢,他們總能同化或者驅逐入侵者,總能選擇外來文化的某些方面加以改變,使適合於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從未象歐洲在遭到日耳曼人入侵時,或者,象中東和印度在遭到穆斯林入侵時那樣,被迫接受來自外界的大規模變革。
有助於中國文明連續性的,還有中國的農業生活方式。農業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土地是否適宜耕種這一點,確定了中國文明的分佈範圍。在適合農業的地方,就發展起中國文明;反之,則實行一種畜牧的生活方式,不管它是屬於蒙古人、滿人還是突厥人的。在農業區,可見到典型的中國農民,頭戴草帽,在麥田或水稻田裡辛勤勞動;而在北部和西部,因降雨量不足、無法經營農業,存在著非中國的遊牧民,騎在馬上,牧放羊群。中國同穆斯林世界一樣來經歷過商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相反,村莊仍然是中國藉以支撐的基礎;而農民,始終至少佔總人口的五分之四,他們用自己寬厚的背脊,擔負著供養城市居民、朝臣和士兵的重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