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部分

,波拿巴和拿破崙三世之未竟事業,在凡爾賽得到了完成。現在,希特勒正將特殊主義殘餘及階級差別連根剷除。鼓吹希特勒是用將一切降低至最低標準以完成這一切之說,是不存在的,是不符合實際的。德國的統一是事實。希特勒可能下臺,但團結卻依然存在。與此同時,阻止外來干涉之舉也將存在——必須存在。嫉妒、不穩定、自卑感,以及隨之而來的統治歐洲的貪慾——這些都是大多數德國人真正共有的東西。”

沒有一個研究德國問題的客觀的觀察家能抹煞希特勒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勞工雖然喪失了工會,資方也喪失了在政治上組織起來的權利。事實上,每個人都喪失了權利和自由,國家得到的是平等和繁榮。然而,為希特勒之綱領所付出的代價卻不限於公民自由的喪失:他雖然用獨創的方式使國家擺脫了經濟衰退和結束了失業,但是,由於他堅持不惜一切代價加速重新武裝,這便將潛在的災難性的經濟危機強加在德國頭上。沙希特這個聰明人物曾使出全身解數,反對希特勒和軍方為使德國經濟獨立所作的努力。首先,他否決了戰爭部和L。G。法本生產人造橡膠的計劃。接著,他又拒絕了勃洛姆堡關於增加燃料油生產的要求,因為他生怕此舉會打破和平時期國民經濟之平衡。但是,到1936年初,沙希特的影響已逐漸消失。平時,希特勒已下令將陸軍擴大至36個師,國民經濟被弄得失調。基本原因有兩個:進口價格上升了百分之九,而出口價格卻下降了百分之九;由於農業連續兩年歉收,德國農業無力滿足本國的需要。原料庫存正在減少,市場上已出現令人不安的食品和燃料短缺的情況。由於俄國對這兩種商品的出口進行封鎖,羅馬尼亞又索價甚高,此危機便進一步加劇。供取暖、照明、潤滑用的燃料之供應,以及柴油的供應,都維持在低水平上,而本國之生產又無能給予取代。

就是這種緊急情況,促使希特勒於1936年中夏提出了上面提到的實行戰時經濟的計劃。他之解決燃料油庫危機的答案,多年後,在美國被採用了——自給自足。他自然深知,在德國現存的版圖內,是無法生產足夠的原料以達到完全的自足。他仍堅持應盡力而為。他堅持說,只要德國向東擴充套件,絕對自足是可能達到的。他置沙希特之意見予不顧,要求提高合成橡膠、鐵礦砂、油脂、紡織品和輕五金產品的產量,並要求在一年半內解決燃料危機。

專家們一再警告,若執行這一計劃,生產成本將昂貴異常。他將此當作耳邊風。對他之生產武器而不是增加原料生產的主張,工業界怨聲四起,但他充耳不聞。相反,他用國家將進行干預對大企業進行反擊——假如他們敢於不參與為實現自足而進行鬥爭的話。他宣佈,“財政與經濟,以及所有理論,都是為人民之自立之鬥爭服務的。”對希特勒而言,這不過是個意志力的問題。他要求實行“可與軍事和政治動員相比”的經濟動員。只要陸軍在四年內可供作戰,如何將經濟動員起來,這他是不管的。

這就是他1936年在紐倫堡大會上宣佈的四年計劃。大會結束後一月,他挑選了戈林去主管這一計劃。有意思的是,在他的合作者人選中,只有一名是老黨員,所有高階職務均由願合作的政府官員、企業界代表和總參謀部的軍官擔任。這就意味著,除了只忠於自己和希特勒的戈林外,納粹黨已被排斥在為國民經濟生活制訂決策的範圍外。

在一起號召全國動員的演講中,戈林宣佈,工人和農民必須全力生產,發明家必須隨時任由國家支配,商人不能“考慮利潤,只能為建立一個獨立而強大的德國經濟著想。”他用一代人以後由一位美國總統會加以解釋的語言,請求德國全體民眾為國家服務。“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自問,自己能做些什麼,能夠為共同努力之成功貢獻些什麼。”

兩個月後,希特勒親自向一群工業界要員發出強烈呼籲,要他們信任戈林,支援他完成這項重要任務。他說:“戈林是此項工作的最佳人選,具有堅強的決心,是個具有鋼鐵意志的人物。”在同一次會議上,戈林對工業家們說,現在的問題不再是如何廉價生產,而是必須生產。外匯是如何掙得的,這他一點兒也不管。只有那些犯了法而又未獲成功的人才會受到起訴。

“我不得不譴責這些經濟上的胡作非為”,沙希特寫道,“同時反對這種不負責任的、對法律儘量公開地進行肆意嘲弄的行徑。”在他60歲生日那天,他在一起演說中,是這樣講的。他也批判了戈林之唯一重要者是生產之說。假如我在某塊土地上播種一百磅,收成只有一百磅之四分之三,那末,在經濟上,這是難以想象的胡鬧。“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