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8部分

4)

表面上,得勝者是希特勒。8月22日,他一早醒來,覺得信心百倍。裡賓特洛甫帶著給駐莫斯科的德國外交使團的最終指示離開貝格霍夫後,元首召見了高階將領和他們的參謀,在寬闊的接待室內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由於坐在大桌後的希特勒搞一言堂,這實在是講演,而不是開會。“把你們找來,目的是要把政治局勢向大家描繪一下,這樣,你們才能看清我賴以作出行動決定的各種因素,同時也是為了增強你們的信心。”他說,與波蘭的矛盾遲早總要爆發的,有許多理由可證明最好是立刻行動。“首先,有兩個個人的因素:我自己的個性和墨索里尼的個性。主要的是一切均靠我,靠我的生存,因為我有政治天才。也許,將來不會再有人像我這樣對德國人民充滿信心。所以,我的生命是大值裡的一個因子。但我可在任何時候被一個罪犯或笨蛋消滅。”第二個個性因素是義大利總理。他若有個長短,義大利是否仍忠誠於他們的聯盟,這是值得懷疑的。“

另一方面,無論是在英國還是法國,那裡都沒有傑出的人物。“我們的敵人只有水準以下的人。沒有個性、沒有師傅,沒有搞行動的人物……”另外,政治形勢也有利,地中海在競爭,東方局勢緊張。目前的所有這些有利形勢兩三年後均將不復存在。“誰也不知道我還能活多久。所以,還是現在就打為妙。”

接著,他把問題講得更具體了。他說,與波蘭的關係已無法忍受。“我們面臨的決擇,不是打便肯定被消滅,或遲或早。西方有什麼作為呢?不外乎是從馬奇諾防線發動進攻或對帝國進行封鎖。前者是行不通的,後者也不會奏效,因為現在蘇聯會向德國供應糧食、牲口、煤炭、鉛和鋅。怕只怕到頭來哪個豬玀又要提個調停計劃出來!”

戈林一帶頭,其他將領也跟著熱烈鼓掌(B有篇花絮說,戈林跳上桌子,像野蠻人一樣,趾高氣揚地手舞足蹈。這若屬實,可稱洋相十足了。但這不太可信)。“我的元首”,戈林元帥說,“部隊會盡其責任的。”掌雖然鼓了,但戈林和其餘將領都一致反戰,因為大家都相信,德國還未作好發動戰爭的準備。彈藥只夠6個星期之用,鋼鐵、石油和其它重要物資也奇缺。

與其將領一樣,希特勒對此也是瞭如指掌的,但他考慮的是一種不同的戰爭:閃電戰,即用足以保證迅速取勝的兵力和戰鬥強度,全面發動突然襲擊。這既是戰略概念也是戰術概念。他曾發誓,永遠不讓長期戰爭帶來的苦難重新在德意志的國土上出現。對部隊,他只在廣度上而不是在深度上進行武裝,其原因也就在於此。常備武器的生產率較高,不為長期戰爭組織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德國經濟的這種組織方法,是希特勒有意這樣搞的。他的目標在於迅速地生產武器,而不是增加兵工廠,或改組兵工廠的結構。

一系列的閃電戰——靠短期的生產爆發力維持——將使希特勒看來好像很強大。他避免為常規戰爭進行大規模生產,因為這意味著經濟毀滅。他的哲學是窮漢的哲學,只有靠膽識才能成功。用戰爭冒險的辦法,他已取得了一系列廉價的勝利,而這個戰爭冒險正是他的較富裕的敵人幾乎不惜一切代價要避免的。

閃電戰不但與其賭徒的天性吻合,而且也與其獨裁者的地位相適應。一個民主國家是經受不起這種經濟突發力的,例如,在集中生產坦克後,立即又轉向民用生產。可能會傷害一個民主國家的東西卻不適用於一個具有奇特的經濟弱點和力量的國家。

希特勒的閃電戰,使其將領也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的理論仍源於過去。他們不像希特勒那樣明白,論戰鬥,德國的準備要遠較英法之準備為好。這是一場賭博,但他估計到,他能迅速取勝于波蘭,永遠無需與英法兩國交手。奇特之處就在於,他們會覺得報復是徒勞無益的。他必須用某種方法將西方中和——或恫嚇、或動武——以便到1943年時,他能實現自己的真正目標即征服蘇俄。阿道夫·希特勒張開大眼,準備迎接命運。

8月22日上午聽過希特勒講解入侵藍圖的軍人,未提過片言隻字的批評意見,午餐後被帶進來聽訓話的野戰將領也未提出任何反對意見。元首勸他們不必發慈悲。“強權即公理。”他說完後便宣佈入侵波蘭的時間有可能定在星期六即8月26日的拂曉。

當晚早些時候,裡賓特洛甫及其一行分乘兩架“康多爾”飛機前往莫斯科。總的氣氛非常緊張。彼得·克萊斯特回憶說,“誰也不敢保證在我們抵達莫斯科後,蘇聯人不會突然給我們端出個英法協定來。”誰也不敢預言,裡賓特洛甫是否會被迫進行蘇聯人慣於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