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但希特勒又沒有別的法子。這份經濟協定匆匆於凌晨2時簽訂。根據這個協定,德國將貸給蘇聯2億馬克的商品貸款,利息為5厘,以購買機床和工業裝置。“廣義上的”軍用物資,例如光學儀器和裝甲板,也可得到供應,但相比之下數量較小。蘇聯將用原料償還這一貸款。
希特勒曾用計戰勝了奧地利和捷克,這一回卻是斯大林勝了他。莫洛托夫建議他等待一週,他是不能等待的。他草擬了一份給斯大林的電報,以私人名義於8月20日下午4時35分發出。在電報中,他對德蘇協定的簽訂,對將它作為重新安排德蘇關係的第一個步驟表示歡迎。他也接受了蘇聯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草案,雖然內中有幾個問題需儘快得到澄清。然後,他便提到了問題的關鍵。他說,由於德波之間的緊張局勢已變得不可容忍,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速度便極端重要了。危機可在“任何一天”發生。
在舒倫堡將電報交給克里姆林宮後兩小時,斯大林將他召到克里姆林宮,親自向他作出回答:“謝謝您的來信”,他說,他希望,這份條約將成為他們的政治關係已發生決定性轉折的標誌。“我們兩國人民需要彼此建立和平關係。”他同意8月23日會見裡賓特洛甫。
20日一整天,希特勒一直在貝格霍夫的大廳裡一聲不響地來回踱步,焦急地等待著莫斯科的訊息。他臉上的表情之可怕,使誰也不敢打擾他。他期望這一條約能很快簽訂,已將小型母艦《格拉夫·斯佩》號派往大西洋待命;21艘U型潛艇也在英倫三島沿岸擺好了進攻的架勢。
進晚餐時(據斯佩爾說)希特勒收到一封電報。讀完電報後,他臉色通紅,兩眼空虛地望著窗外。猛然間,他雙拳猛擊檯面,連玻璃都嘎嘎作響。“到手了!”他高喊著,聲音中充滿了感情。“到手了!”喊完,他一屁股坐回原位。誰也不敢問一聲,繼續默默進餐。
喝完咖啡後,希特勒以和諧悅耳的語調告訴客人們,德國正與俄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這兒,你們看看”,他說,“是斯大林來的電報。”據霍夫曼回憶,元首當時高興已極,猛拍膝蓋——這是攝影師霍夫曼從未看見過的。總管康能堡端來香檳酒後,眾人忙做一團,互相碰杯慶賀,為外交上的一次大勝利而乾杯。一會兒,希特勒領大家進了地下室的小型電影院,觀看斯大林檢閱紅軍的大型閱兵遊行。元首議論說,多麼幸運啊,如此強大的軍隊已被中和了。
霍夫曼擔心,在曾與赤色分子數十年如一日進行鬥爭的忠誠的國社黨人中,會出現反響。“黨和全世界一樣,都會大吃一驚”,希特勒故意答道,“但,我的黨員瞭解我,也信任我。他們知道,我絕不會脫離我的基本原則。他們將會明白,此次冒險一賭的最終目的,是要掃除東部的危險,並在我的領導下——使歐洲更快統一。”
從表面上看,希特勒與斯大林是最不可能成為盟友的。他們怎麼可能有共同之處呢?其實,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一個佩服彼得大帝,一個把自己看作是腓特烈大帝的繼承人。兩人都主張使用暴力,都在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的意識形態下行動。共產黨與納粹,兩者同是偽善者和教條主義者,同是極權主義者。兩者都相信,只要目的正確,便什麼手段均可使用。兩國都以國家和進步的名義,使非正義的東西變成神聖。
多時以來,希特勒就佩服斯大林,把他看成是“世界歷史上非凡人物之一”。一次,他對一群親信說,他與蘇聯領導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因為兩人都出身下層階級。內中有人不同意元首將自己與先前的銀行劫賊相提並論時,他回答說:“如斯大林真的搶過銀行,他也不是為了填腰包,而是為黨、為運動。你不能把那看成是搶銀行。”
元首也不把斯大林看成是真共產黨。“實際上,他與沙皇俄國融為一體,只不過復活了泛斯拉夫主義罷了(也許,希特勒是在不自覺地談他自己和德國)。對他,布林什維克主義不外乎是個手段,是用以欺騙日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的一種偽裝。”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覺得有把握利用對方。這兩個獨裁者都錯了,但在1939年那個忙碌緊張的夏天,沒有一個大國不是在某種錯誤觀念指導下行動的。歐洲是互不相信、互相欺騙和兩面手法的一口大鍋。即使在裡賓特洛甫準備動身前往莫斯科時,斯大林仍未完全放棄結成英法蘇三國軍事同盟以反對希特勒的希望。當英國人半心半意地搞這一條約時,他們還秘密地邀請戈林前往英國。無論何處,一國揹著一國在暗地裡與另一國搞交易,嘴裡不是喊著真誠這個陳詞濫調就是滿嘴恐嚇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