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少年中舉,熱心仕途。其實,象他這樣出自名門,在朝堂親友眾多,和“八怪”其餘人物情形不同,兼之本人的學問技藝均有過人之處,在康乾之世,應當說,實現自己的願望是不太困難的。但是30年中,三起三落。三次起用,三次都沒有好下場,而且起用的時間都極其短暫。這不能責怪命運,以愚意妄測,這多少和主人公不善“處世”有關。李鱓有出仕之嚮往,卻未領悟當日出仕之“秘奧”,左右不能逢源,上下不能迎合。皇家需要“草綠繁華”,他卻說“草綠繁華無用處”,官場需要拉拉扯扯,他卻直白地說自己“心惡時流庸俗”,於是“兩革功名一貶官”,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然而這一切,當日的李鱓是不能自我解脫的。他不能象鄭板橋那樣承認“吃虧是福”,也不能做到象鄭板橋那樣“難得糊塗”。他64歲時,在一幅《白芍藥圖》上題道:“若是春風吹不到,便如國士有誰憐?”他把自己所以被排除在幸運的圈子以外歸於偶然。乾隆十二年,眼看“入都之計”又絕望了,他開始用一方章:“賣畫不為官”,他把在宮廷、在官場所不能充分表達的個性色彩充分表現在他的畫頁上。宮廷裡越是需要規矩、刻板、擬古、華麗的東西,他越是在他的畫頁上表現筆墨的放縱;世俗越是崇尚貴族化,他則越是要生活化、平民化、通俗化,他在他畫頁的自由天地裡,用不拘形式的筆墨表現他內心的寂寞與痛苦。他的這種突破,有時候也受到非議,“傭兒賈豎論非是”,但是也還有許多知己,許多識者支援他、欣賞他。更重要的是,開始繁榮的商品經濟需要藝術的創造,需要不落俗套的審美視角,從客觀上支援了他在藝術上的變革與創新。李鱓曾經針對一些人的非議說:“薄宦歸來白髮新,人言作畫少精神。豈知筆底縱橫甚,一片秋光萬古春。”筆底縱橫,而且要“甚”者,即突破成規、另闢蹊徑,以自己的個性色彩充斥于丹青水墨之間,而且達於極致之謂也。這是主人公寫給正統派畫家看的:這是你們所不屑,但也是你們所不敢的;這是主人公寫給朝堂袞袞諸公看的:你們所指摘的地方,正是我需要充分表現的地方。賣畫不為官了,今天的懊道人、苦李、木頭老李正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拘繩墨,放浪隨意,無復拘礙!
李鱓的筆底縱橫,首先表現在題材上。他不僅畫蘭、畫竹、畫牡丹、畫鳳凰這一類文人常畫的花鳥,他還畫蔥、姜、瓜、茄、山芋、荸薺、芋頭、茭白、松鼠、蛤蟆、蠶桑一類習見的常物,充滿生活氣息。據說,有位縣令請李鱓在船上作畫。李鱓畫了兩隻蝦子。那縣令原以為會畫大幅,必有濃墨重彩。現在只見兩隻小蝦,十分不悅,形於顏色。李鱓見狀,取過畫來說:“既然大人不喜歡小蝦,那就放生去吧。”他把畫一抖,那兩隻蝦先後跳進水裡去了。縣官大驚,連忙央求李鱓再畫。李鱓推說酒醉,不再動筆了。
李鱓的筆底縱橫,還表現在用筆上。他把闊筆放縱與細筆勾勒結合起來,畫面顯得淋漓酣暢,清新動人,表現了一種以個性抒發為顯著特色的畫風。他特別善於用水,他的許多作品,經若干年後展現,往往依然顯得花葉滋潤,墨彩欲滴,這充分顯示了他的用水功夫。他的水墨功夫完全是刻苦地從前人的作品中揣摩而來,他在《冷豔幽香圖卷》的畫題中提到蘇、宋、倪、黃、文、沈前朝諸著名畫家,本朝四王、高其佩、八大、石濤等人的成就,再說到他自己對於用水的認識,反映了他的藝術創造是廣採博取的,態度是嚴謹的,見解是新穎的。
李鱓筆底的縱橫氣勢,大概最鮮明的莫過於他的題畫了。晚年的題句大有由絢爛歸於平淡之勢。明白如話,韻味深長。有的如行雲流水,象在《秋蟲圖》上題的:“黃葉復黃葉,山邊與水邊。老夫無一事,騎馬看秋天。”有的和個人感觸聯絡起來,如《墨松》上題的:“孤松也有頭顱禿,莫怪餘年白髮新。”如《蔬菜圖》上題的:“莫怪毫端用意奇,年來世味頗能知。”還有的描寫了整個創作過程,象《荷花鴛鴦圖》上的“偶然洗硯在池塘,素紙光同淡水光。墨筆荷花嬌欲語,此間正好畫鴛鴦。”還有的題畫,畫中動物簡直呼之欲出。象《鴛鴦圖》上的:“鴛鴦為我看他畫,依戀池塘不肯飛。”他的題款位置不拘一格,或右起,或左起,或大或小,或上或下,或於青雲之上,或於蘭草之間。書也是畫,畫也是書。渾然一體,顯示了中國畫特有的風神。
李鱓一生多次畫過《五松圖》,而且逐漸形成一首長歌。目前已發現的《五松圖》有12幅,創作年代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⑩。這幅畫的構圖,從題款看,是紀念朝中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