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同學,你立即住手,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

陶校長又說:“據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說完便掏出第三塊糖給了他。

這時,男生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校長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批評是教育方式的一種,但如果有其他的方法能夠起到同樣的教育效果,我是不提倡用批評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其實,父母可以認真地想一想,就像陶行知教育那個打同學的孩子那樣,如果孩子得到的是獎勵,而不是批評,孩子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主動改正自己的錯誤。

舉這樣一個例子,孩子把房間弄亂了,父母想讓孩子收拾好,父母這樣對孩子講:“如果你不把房間收拾好,今天晚上就別想再吃你最喜歡的那種糕點。”四年級的孩子肯定不會再吃父母這一套,如果父母沒有表達出懲罰孩子的意思,孩子也許還會去收拾房間,但如果父母用這些懲罰的話語威脅孩子,那孩子只能是故意與父母作對。

但如果父母換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用獎勵代替懲罰,那結果就大不相同了。例如,父母這樣對孩子說:“如果你把房間收拾乾淨,晚上就可以吃到你最喜歡的糕點了。”那孩子肯定會滿懷激情地去收拾房間。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父母用獎勵孩子的方式代替批評,更能贏得孩子的合作,促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去改正錯誤。

方法五:用談心代替批評

四年級左右,孩子已經具備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其實在很多時候,不用父母批評,他們就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關鍵就是一個改正錯誤的行動問題。所以在這個時候,批評往往會促使孩子叛逆,使他們故意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而此時,如果父母用談心的方式代替批評,往往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談心與批評不同,談心是用一種很輕鬆的語氣與孩子溝通,它會令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會使親子之間討論的話題越來越深入。這有利於孩子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對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危害,進而促使他們下定決心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當然,在與孩子談心的過程中,父母還可以多增加一些肢體語言,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拉著孩子的手等,來增強談話的效果。

另外,透過談心,父母還能讓孩子知道,雖然他犯了錯誤,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只要他勇於改正錯誤,他永遠都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

當孩子明白了這些道理後,他們自然願意與父母合作,願意主動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讓孩子掌握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 預習——由被動聽課到積極求知

二 複習——鞏固記憶的“良藥”

三 語文——打好作文這場“硬仗”

每次拿到成績單,很多家長肯定都會聽到孩子這樣抱怨:“怎麼回事,我們班的XX學習還沒我用功呢,為什麼他的成績會比我好那麼多呢?”也許大多數家長們小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經歷,有些同學看起來並不用功,但每次他們的成績卻很好;有些同學看起來要比別人努力得多,但他們的成績卻常常不理想。

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他們的智商有差距?可科學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之間的智商根本不存在很大的差別。

其實,產生這一明顯差距的原因在於——學習方法。在孩子上四年級之前,由於知識比較簡單,孩子之間成績的差距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但到了四年級,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習方法就會發揮功效,而孩子們的成績也會出現明顯的差距。

在前面我們講過學習狀態的重要性,但僅僅有學習狀態,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孩子照樣不能取得好成績。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不僅需要學習的熱情、勤奮、毅力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否正確與成績高低具有密切的關係。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將孩子的學習過程比作渡河,那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槳”。如果沒有有效的學習方法,孩子要想渡河就必須憑藉力氣游泳過去,這樣孩子要麼多費很多力氣、很多精神地勉強渡過河去,但到達河的彼岸,孩子往往已是筋疲力盡、苦不堪言;要麼就因為水深河闊而放棄渡河,從此失去了河對岸更好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對於這些四年級左右的孩子來說,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