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長大後是條蟲’的說法?”
其實,到了四年級,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與所學知識難度的增加有關之外,與四年級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
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很多,就拿我鄰居家的一個孩子來說:
小姑娘很乖巧聽話,在她上小學之前,父母就教會了她所有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內容。不僅如此,小姑娘上學之後,父母還給她規定:每次考試成績必須在前三名之內,最差也不能考到前五名之後。這個小姑娘確實沒有令父母失望,一至三年級時,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四年級,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她開始變得不愛學習,甚至是討厭學習,學習成績也大幅下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就要追究家長的責任了。也許有很多家長會因此而喊冤:這孩子的家長很負責任呀,而且對孩子的教育很積極呀,他們為什麼會有責任呢?
問題就出在這兩位家長的“積極”上,在孩子沒上小學之前,就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全部教會了孩子,那當孩子上一年級時,老師所教的都是她以前已經學會的內容,她便會感覺學習沒有意思,很不利於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
另外,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孩子是沒有理性思維能力的,這時,父母要求什麼,他們就會做什麼,父母說什麼,他們就會聽什麼。此時,父母的嚴厲就起了作用,父母要求孩子每次考試的成績必須在前三名,孩子就會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
但當孩子到了四年級,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四年級,孩子的思維能力突飛猛進地發展,他們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當父母再嚴厲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再規定他們每次考試必須達到的名次時,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件很苦的事情,從而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所以,對於那些還沒有上學,或者剛剛讀小學的孩子來說,父母們不要急於教會他們多少知識,也不要要求他們考多麼好的名次,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對10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呀”;
多問“你喜歡學……”,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 想看書來
四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1)
——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執教多年,我教過的學生已經不計其數,在他們之中,有事業有成者,也有碌碌無為者。我曾對這些學生小學時的學習狀況做了一次研究,我驚奇地發現,四年級,恰恰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在四年級,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好”的記錄;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
四年級,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後來,我查閱大量的資料才知道,“四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是有科學依據的。
我們都知道,在四年級,也就是在10歲左右這個年齡,孩子的大腦會進入一個迅速發展期,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在這個時候,如果他們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能夠經常品嚐到好成績帶來的樂趣,那麼,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就能建立起來,就會喜歡上學習。另外,家長們都知道,在10歲左右,每個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如不愛思考、粗心等,但當孩子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充滿興趣後,他們就會積極地配合家長和老師去改掉這些壞習慣,進而培養一些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但是,如果在孩子自我意識很敏感的四年級,孩子的成績很差,或者成績平平,那他們就不會體會到好成績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當然,學習的積極性就更不用說了。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只能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信心。
由此可見,孩子只有在四年級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能產生學習的自信心,才能愛上學習,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
所以,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孩子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四年級,家長就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了。這種關注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而是說,在四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將定型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