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被調到了工部,和那一群工匠共事。這樣的話他自然不敢在陛下面前說,也就和瞿閣老說一下,順便抱怨他怎麼安排的調令,待在翰林院不是很好嗎?瞿閣老心中無奈,面上只能笑笑,他總不好說這是陛下親自安排的嗎?即便說了,沈太傅恐怕也不信,陛下向來不插手官員調動,依朝廷程式,由內閣和吏部考察功績,評選能力,再行調動。可以說,當今是這幾朝中將朝廷機構的程式能力發揮到了極致的一位皇帝,有功有過,自有功績簿考察表記錄,依規章辦事,少有例外。至少陛下繼位這幾年來就一貫如此,皇帝朝臣都省心。別說沈太傅會懷疑,瞿閣老也心有疑惑,他也看不清陛下這是看重韓朗,還是不看重了。韓朗融入了工部的圈子,更是成為其中受人重視的存在後,也就開始有人給他提供便利,聽聞他有心研究一樣利民之物,和他同為司丞的蔣略告訴他,陛下的行宮處有各式工坊。韓朗大為驚奇,工部需人,怎麼會扯到陛下的工坊去?蔣略給他解釋了一下緣由,陛下繼位初期,行事頗為放誕,不願居於宮中,跑到了宮外前朝修建的別苑,內閣率百官勸阻,陛下反倒更為囂張肆意,行事也更越禮節,其中就有一項在行宮中建工坊,召集名匠,以製作陛下時不時想出來的新奇玩意。前兩年,對車架的改造就是經由他們之手,將四輪改為二輪,原本是為了便於陛下出行遊玩,但後被大將軍梁興發現適用於長途行軍,大大提高了行軍運送的速度。還有去年風靡京城的竹炭,和蘭花箋,也是從行宮中流傳出來的。可以說,大魏的頂尖工匠,一為工部任官,而在陛下行宮之中。蔣略的意思很明顯,工部實在分不出什麼人了,韓朗若有心,可以試著去求陛下,以往也有過這樣的事情,陛下都是很大方的放人。但等做完了事,尚書大人也看重那些工匠的本事,有心留他們在工部任官,結果那些工匠走的比誰都快。原因很簡單,在陛下的行宮他們雖然是工匠,但待遇比起工部的官員都好多了,多的是機會研究,想要什麼材料都有人尋來。士農工商,工雖居於商人之下,但隨著大魏幾朝興盛,商行漕運,商人也可受榮恩考取功名,有名有利,比他們這些只有幾門技術的工匠好多了。韓朗聽進了蔣略的建議,在工部尚書的默許下,向內閣遞摺子,最後呈到錦榮行宮的案桌上。在等待的幾日裡,韓朗是坐立不安,心亂如麻,又是急切又是擔憂自己行事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