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章 死得其所

錯的,但是這個試錯的成本,不應該是村民的性命。這樣也太過草率了。

“你說的這個問題,我也發現了。”竇漪從自己的抽屜裡抽出一疊手記,遞給楊菀之,上面詳細地記錄了他走訪大興周圍村莊的觀察結果,“自明堂以來,聖人鼓勵冬工積極營建,許多地方官為了政績,也會做很多不一樣的營造。造型獨特的樓宇,還有高樓——聽聞荊州司空使前些日子蓋了一座足足九層的樓宇,高度已經逼近明堂,爾後江州司空使也不甘落後,做了一座十層的水閣。上行下效,地方上的這些工匠們也越來越大膽。勇於嘗新並非壞事,但過度求異,忽視了營造最基本的東西,只會為日後埋下隱患。京畿道受兩都影響最大,雖然大部分營造由我們冬官署把持,但這些村房完全遊離於我們的掌控之外。”

楊菀之看向竇漪遞來的手記,這些村房確實做得一個比一個大膽。

若是沒有安全隱患,那這些村房做得花哨一些也就罷了。但現在已經有這麼多人因此喪生,冬官署是要好好思考一下怎麼讓這些營造規範起來了。

但是,該怎麼去規範這個事情呢?

“我們冬官署做營造,雖然沒有詳細的條例,但有些東西是代代傳承下來的。成功的經驗,就可以成為規範,失敗的經驗,可以修正我們的規範。”竇漪起身,走到書架前,看著書架上的書問楊菀之道,“你還記得自己做的第一個營造是怎麼誕生的嗎?我們是怎麼樣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

楊菀之當然記得:“是家裡的柴房。我爹想把舊的柴房拆了,換個位置,我就跟著我阿爹一起,也是我阿爹告訴我,窗戶要做多高,門要做多大,屋頂的檁條用什麼樣的比例尺寸。做太細了,承不了重量,做太粗了,木材的自重又會給房屋增加負擔,而且費工費料。除了阿爹告訴我的這些,進了營造司之後,那時的工曹叫我依照《考工記》之法度設計舉折。《九章算經》也是營造備料時會參考的書籍。”

“是啊,你到底是官家的女兒,讀書、識字。但村中的木匠、泥瓦匠,他們並不接觸這些。營造之法如斷線之珠,散在浩繁卷帙之中,《考工記》《墨子》《周髀算經》《管子》《尚書》《淮南子》……這些工匠哪能將它們一一讀完呢?”竇漪望著滿牆的書籍,不由感嘆,“辛周雖大興土木,卻無一本專門為營造而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