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是能覺,「所覺」就是「盡聞不住」。就是我已經知道了我那個六根已經徹底解除的那個知,把它空掉,所以在這裡是解「覺結」。這個「覺」的心比那個「盡聞不住」的心還要細。「盡聞不住」的心已經沒有了,但知道「盡聞不住」的心是不是還在啊?在這個時候就空掉了。「覺所覺空」是把能覺的這個心也放下。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心仍然是由粗到細,也就是說,能覺到「盡聞不住」的那個心開始已經空了,那越空越空,空得很圓滿了,它總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是一種心態的體悟。所以「空覺極圓」是心更加細了。「空所空滅」,這裡的「空」是能空之念,所空就是空那個空覺,我已經感到我跟這個虛空一樣了。在這個細的過程中,心量擴大了,好象無邊空,我就感覺到整個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但是他這是一個空相。他不是我。所以「空所空滅」,連能空之心都要把它滅掉。這個時候滅掉,一般來講,這達到了空如來藏的境界,已經破除了滅相無明,這段叫解「空結」。到這裡就已經是明心見性的菩薩,登圓教初住位。當然,藕益大師的說法有所區別。這個可以一帶而過。前面的「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可以判為證到阿羅漢。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解除「滅結」。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是見一心三藏乃至成究竟如來果位。也有的把這個「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說為是通教的寂滅,而把「忽然超越」說成圓教的寂滅。因為這個寂滅既可以解釋為二空,也可以解釋為三空。到了三空寂滅那就是不二法門。
因為這個法很難講,我看到藕益大師的註解中,有些地方雖然很難經得起推敲,但是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幫助我們開智慧。所以我把藕益大師這種講法在這裡給大家再作一個說明,也供大家作一個參考。
對於「動靜二相,瞭然不生」,藕益大師他是這樣講:六道凡夫以聲音的振動為動,以聲音的靜止為靜。沒有聲音就聲滅了,為靜。如果六道凡夫能夠達到聲音的動靜二相也沒有執著了,同時對於這個色塵的明暗二相是不是也不執著了?那麼對於香臭有沒有執著了?也沒有了,所以這二相不生呢,「則超同居土劫濁」。真正到了這種功夫,他已經了生死了,位置在圓教七信位,這是證量。
「二乘動靜二相瞭然不生,超方便土劫濁,位在十信」,二乘人就是講阿羅漢和辟支佛,他是以生死為動,以涅盤(人我空)為靜。十信位相當於初住菩薩,只是相當於,但不精確。一個信位也有無量的等級,但是無量的等級不能細說,只能是概說。
「菩薩以二邊為動」,哪二邊呢?一個是空(法我空與人我空),一個是有。這裡注意,是以通教菩薩向別教過渡。通教菩薩見到空性以後,他馬上就知道從空出有。
「以中道為靜」,有也是我,空也是我,這是中道,但這裡帶有次第性。所以證到這二相不生,「則超實報土劫濁」,就到常寂光淨土了,起碼是別教初地位以上的菩薩,相當於圓教初住以上。
「佛以不變隨緣為動,隨緣不變為靜」,這裡的佛應該是圓教菩薩。如果是佛的話他不存在修。前面六凡也好,二乘也好,他見的這個道見得不圓滿,信心不足,必須修證才能達到那個位子。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憑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這個法你信不信?對這個法真正地刻骨銘心地深信不疑,你回家會高興得在地上打滾,一個人躲起來狂呼亂叫:我終於成佛了!
「又不變隨緣,故非動說動,非靜說靜」,隨緣不變,隨緣是不是動了?
「隨緣不變,故動亦不生,靜亦不生」,這是證到常寂光淨土。「真善妙色」,這種情況是位在妙覺,究竟成佛。這個「動靜二相」是這樣。
下面是「聞所聞盡」解這個根結,看藕益大師怎麼分析。
「六凡以六根為能聞,以六塵為所聞」,我們這裡還是講的以耳根為能聞,以聲塵為所聞,這樣講覺得更貼切一點。但我們講到耳根一定是要代表六根,這就是前面佛講的,六根橫向解結,一亡六亡;縱向解結,六亡一亡。「以聲塵為所聞,豈有自他之別」:那麼解除了六根之結,就超越了同居土見濁(破人我執),位在七信,超越了同居土見濁就生到方便土了。
「二乘以慧耳為能聞,真諦為所聞」:慧是見空性,這個真諦是指人我空的偏真涅盤,還沒有達到通教禪宗的那種人我空、法我空,所以他這個人我空叫偏真。因為他已經證到這種真諦,他要超越這種境界,就對著他來思維觀照,以真諦為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