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見濁」,在佛法裡也把它說成是「五利使」。很厲害!「利」,即快利之義;「使」,即驅役之義,由於五見之妄惑,使得我們在六道里輪迴。為什麼講「利」呢?因為這個世界觀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它使我們在六道輪迴,這種力量是不是很大啊?但它一旦轉變就徹底轉變,沒有什麼拖泥帶水的,一變就變,也很利索。你站在這裡就成佛。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這個「煩惱濁」與五陰中想陰相對應。想陰,就是意根對法塵——法塵是前面的五根對五塵產生的五種俱生意識,是保留在頭腦中的回憶——所以意根既可以運用法塵閉門造車,又可以在獨頭意識裡執著。下面來看這段經文。
又汝心中:這裡的「心」指意根,第七識和第八識都可以說為意根。憶識誦習:「憶」是回憶過去的事情,「識」是面對眼前、當下的事情,「誦」是計劃未來的事情。所以「憶、識、誦」是表我們的意根在過去、現在、未來中的那種妄想執著,「習」呢,就是這三種習氣。
性發知見:「性」就是見性,第七識就是一精之明。「發」是成就。「知見」是眼睛能看的能、耳朵能聽的能、頭腦能思維的能,是六根之見性。
容現六塵:前面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叫實塵,由眼、耳、鼻、舌、身透過現量境界當下來一念分別。第六個塵是法塵,由前面的五種實塵產生的五種知覺保留在頭腦裡稱為法塵,也叫「前塵影事」。
離塵無相:這是講煩惱濁的特點。離開了前面的這六種塵,它現不出相來。它的東西在不在心裡啊?在心裡。離覺無性:「離覺」,就是離開我們的真心本覺,就是離開它的真實本來面目。如果沒有離開真實本來面目,它會不會生煩惱啊?那始終是明心見性的菩薩呀。
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相織妄成」仍然是講由我們的六根之性這種能與所對的外界的六種塵而產生的一種煩惱心。
「煩惱濁」呢,在世間法裡對應為「方法論」,它是「見思煩惱」的問題。它以五鈍惑「貪、嗔、痴、慢、疑」為體。煩惱是無量啊,佛為方便教化,有說為一百零八種煩惱,有說為五結,有說為貪嗔痴三毒。實際上,根本煩惱就是一個「貪」字。
就人道眾生而言,可以說從離開孃胎出世第一天就開始貪——小孩兒落地哇地一聲就哭就跟你要、就跟你討,你把奶嘴往他嘴裡一放就好了,嘴巴堵住了;你搞個什麼鈴鐺搖一搖,耳朵聽到好聽了就開心了,欣賞了,這是不是都是貪?一直到臨死都在貪。貪什麼啊?好死不如賴活著,活一天就是兩個半天,不活白不活。有的人還貪死,貪死得快,為什麼?哎呀,活得太煩惱了、太痛苦了,都是貪。那中間更不用講,每天都在貪,今天貪明天,明天貪後天,要貪兒孫滿堂,要貪錢財等等,各種「貪」。
「煩惱濁」主要是心苦,你看不出它受什麼苦,可它心裡在折磨自己。所以離塵無相,它沒有苦相,沒有外界有形相的那種苦,但它確實是一種真實的苦。煩惱濁與想陰對應,完全是在心裡打妄想。有些人到最後自殺了,是不是由這個煩惱濁造成的?那相反,當我們解除了煩惱濁,明心見性的人是不是比那做大官發大財的人還要快樂啊?苦與不苦在於我們這一個心。有些人他越是受苦還越快樂。
「嗔」,是嗔恨心。人家得罪我,傷害我,我就耿耿於懷;碰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怨天尤人,甚至大發雷霆。分別法來講,嗔心是大敵,專門破壞你的定力,往往修行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道行、功德,會因為你一念嗔恨心前功盡棄,叫做火燒功德林。修行人要培養溫順、冷靜、沉著的心態,看你有沒有定力。
「痴」,即迷惑顛倒,不明事理,愚昧無知。它不僅包括那些低能兒、文盲、植物人,還包括那些所謂的聰明絕頂之人。因為他自以為是啊——我從小讀書天分第一;我當官、經商足智多謀,我才華橫溢……別人去唸佛、學佛他感到好笑,沒有本事跑到這求泥巴,有什麼用啊?在佛法裡叫作「世智辯聰」,三途八難裡屬於第七難,這種人來世必下三惡道。因為他是一種情執,自以為是,把自己看得很重,重的東西是往下落還是往上飛?往下落。這叫「想升情墜」,在《楞嚴經》講的,既有科學性又有哲理性。在佛法裡講,老實人得大利益,聰明人反被聰明誤。佛法是平等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沾光,沒有一個人會吃虧。當你沾沾自喜就是你吃虧的時候,你沾不了光的;當你吃虧而心安理得,生歡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