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一樣的道理。我們這個人當下有千二百的功德,那具體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根,是不是各有千二百種功德?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
阿難,就是你在這個六根之中,來選擇評判其優劣之處。「克」,是選擇、獲取;「定」,是選定。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統論所作:這是統論眼睛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上面講「三分言功」,也就是把一千二百功德分成三分,前方、後方、左右方,各佔三分之一。每一分是不是四百呀?眼睛本來具足一千二百種功德,但是在用的過程中,能看到前方,看到左右方,看不到後方,這是特對地球人而言;天人的眼睛沒有前後左右的。後面看不到,叫「一分無德」,是不是眼睛具足八百功德?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果後面的人講話,耳朵要不要轉過頭去才聽到?在特定的範圍內,他四面八方隨便從哪個方向都能聽到,叫做「十方無遺」。並且十個人在這講話,耳朵是不是同時都能聽到啊?耳朵是一種直覺(不分別),而且沒有聲音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也就是聽到靜音,它始終在聽中。所以耳朵圓滿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鼻子能吸,是不是一分四百功德?能呼是不是一分四百功德?而闕中交:呼吸中是不是有停頓?那個停頓沒有講它有什麼功德。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舌頭講經說法,講正法也講邪法,它什麼都能講。「方分」,它都有分寸,每句話不管是好話壞話。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有沒有講舌頭什麼話不能說的?它什麼都能講,至於該不該講,願不願講,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它的功德是一千二百。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身體可以感到違與順。比如夏天穿棉襖感到熱,這就是違。冬天穿棉襖感到暖和,就是順。
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那麼這種功德要合起來才知道有一種違順的感覺,離開了以後能不能感到違和順吶?不能。離一合雙:合的時候是兩分功德,離的時候是一分功德沒有了。
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也就是說違覺是一分,順覺是一分,感覺不到違覺與順覺了,這是「三分闕一」,所以身根具足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這是講意根,都不用解釋了。阿賴耶識是不是包容一切萬法呀?沒有哪一法在心外。默容:是默默地包容,不默的時候是不是也包容啊?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逆生死欲流:就是背塵合覺,了生脫死。之所以在生死輪迴,就是由於你的種種的慾望。你在物慾洪流中掙扎,想出離,必須要看破放下。返窮流根:就是返璞歸真,仍然叫背塵合覺,回到大光明藏中去。「窮」就是徹底搞明白,徹法底源,「流」是生死之流,「根」就是根本。至不生滅:這就是成佛。注意,這裡不是禪宗的見空性,要善於區別。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你要去體驗、選擇這六根,哪個是圓滿(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哪個是不圓滿的。「誰合」,在六根中,鼻根要聞香,舌根要嘗味,身體要有接觸,是不是從閤中才能得到受用啊?眼睛離得老遠,它要不要合啊?耳根離得老遠,要不要嘴巴咬住你耳朵才聽到啊?意根呢,更不需要合。所以就這兩方面來看,是合起來的容易修,還是離開的容易修?從這一步一步地往下逼近。
誰深誰淺: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當下就能知道。意根在裡面要拐彎抹角,而且它要間接地透過前面的五根對五塵再產生這五種俱生意識,在腦子裡它才能間接地得來。所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