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根四塵,流逸奔法:「浮根」,就是講肉團心臟。「四塵」,它又本具色、香、味、觸這四塵的特性。「流逸奔法」,就是背覺合塵。這個一精之明把我們本有的大光明而當下轉變為能見的見分之光,從此就一門頭往外看,而不知道自己的本。眾生可悲就可悲在這裡,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我們所面對的萬法是誰。「奔法」,就是對在我們八識田中所儲存的各種各樣的法塵、業種不停地打妄想。既能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又可以暗裡搞各種陰謀詭計。
關於意根這個法呢,要多說幾句。一般說來,這個意根是第七識和第八識,與心臟沒有關係,跟其它五根不同。但是佛有時候就是為了湊成六根,給眾生一個方便引導,把心臟說為意根。為什麼把它說為意根呢?因為心臟開合就形成我們睡覺與清醒,睡覺和清醒這兩種狀態都形成回憶和忘記,由回憶和忘記作用於一精之明而產生意識心。因為我們回憶和忘記是透過睡和醒這兩種相——睡和醒這兩種相本身有沒有睡肉團、醒肉團?沒有。它不像眼根對明暗二塵直接經過。回憶和忘記所對應的就是睡和醒是這兩種狀態,而明和暗這二塵所對應的是個真實的肉團。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意根沒有肉團,它特指第七識和第八識。那麼從睡覺和清醒,它也是經過心臟來完成,所以也可以方便把心臟說為意根。只要懂得了萬法都由心所變現,你怎麼樣說都無礙。只要有利於幫助眾生開智慧就好,都是引導過程。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在這裡「覺明」呢,說為本覺、本明。由於我們的本覺本來就是明的,但是生相無明也是我們的性具功德,由生相無明開始打妄想,然後形成了「明明覺」。這個「明覺」從根本無明到枝末無明,統統包含。
失彼精了:就是我們的本覺、本明被外塵境界所迷惑執著以後,本覺本明倒反而變成了傀儡。它被見分把它本有的大光明藏轉為能見的見分之光、所見的見相之光。真正的主人卻被我們忽略,叫「失彼精了」。其實失了沒有啊?沒有。
黏妄發光:我們以上講那個山西陽曲老居士,唸佛唸到九點半,外面並沒有開燈,他卻能看到。那是什麼光啊?打比方,那就是真心本來面目之光。他老婆回來以後,叫了一下,把他嚇了一跳,說黑咕隆咚的。他有了黑咕隆咚,是不是「黏妄」了?就發出了黑光,然後同分妄見開燈才能亮,又發的是白光,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是不是「黏妄」了?白天黏那個太陽就發那個白光,黏那個黑夜之光就發黑光。如果定力深的人,他排除一切雜念妄想,白天黑夜都是一樣的。
《虛雲年譜》不是有記載嗎?有一天虛雲老和尚在山上散步,遇到兩個出家人打著燈籠,他們看到虛雲老和尚驚呆了。因為當時已經天黑很多了,伸手不見五指呀,不知道老和尚怎麼在這裡?虛雲老和尚是下午就進山散步的,本來眼前清清楚楚,一聽到說伸手不見五指,當下兩眼一黑,什麼也看不到了。因為他已經修到四禪八定,他心裡沒有一絲一毫的妄想,散散步就忘記了時間和空間。他在這個高度的禪定中,就沒有白天、黑夜的概念。生和死、睡和醒,也沒有區別。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如果離開了明和暗,沒有見體了,它想象不出來還有什麼能見的東西在那裡,這叫背覺合塵。因為合了明暗之塵,把覺忘記了,這就是眾生的悲哀。
離動離靜,元無聽質:只知道攀外界的聲音——動靜二塵,而不知道里面能聽的是誰。無通無塞,嗅性不生:如果離開通塞二塵,就不知道在裡面那個能呼、能吸的東西。
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這是講我們的六根,自從六根之性被六根之相所束縛,六根之性就透過六根之相出流攀緣色、聲、香、味、觸、法,攀緣以後呢,又執著在眼識、耳識等六種意識心裡,而忘記了六根見性,不懂得迴光返照能看、能聽、能嗅的那個東西。也就是由於能緣、所緣、所緣緣這三種緣,所以就忘記了我們裡面真正的見性。前面佛是怎麼講的?叫「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