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第46講

解釋起來很方便。「妙圓」,就是一心三藏;「湛」,就是空如來藏;「發」的這個「嘗」解釋為前七轉識,就是見精,就是一精之明、見分。

嘗精映味:「映味」,就是反作用,解釋為中七轉識。你既然成就了我,我就開始對著你來事了。絞味成根:這裡的「絞」也好,前面的什麼也好,都是透過作用與反作用,「絞」是不是翻來覆去的?前面講「卷」是不是也是翻來覆去的?所以這裡的「根」就是後七轉識,已經形成了肉團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它當初還是個勝義四大。肉眼看不到,慢慢地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因名舌體,如初偃月:舌頭是不是像初三初四的月亮啊?

浮根四塵,流逸奔味:「浮根」,就是舌根;「四塵」,是色、香、味、觸這四種塵;「流逸奔味」,這可能是我們在這名聞利養中第一最,由於這個奔味我們就參與了殺生。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這是講身根的形成。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離合」這二種感覺是觸塵的基本形式。如果沒有合能不能感到離?沒有離能不能感到合?不能。我們沒有感覺之前,這種離合的感覺在不在?一定在。要注意,這個觸塵不是觸物。「相摩」,也是相互對顯。那離和合它怎麼摩啊?它只能對顯。

於妙圓中:「妙圓」,還是一心三藏,或者講叫真真如。黏湛發覺:後面的「湛」就是空如來藏,或者叫真如;「發覺」,就是離合作用於真心本來面目,我們有了感覺,造就了覺精,就成就了一精之明,這叫前七轉識。

覺精映觸:「映」,就是對觸塵的反作用,把它說為中七轉識。摶觸成根:「摶」,印度人現在吃飯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吃,他們過去把飯放在樹葉上,然後用手摶著吃。所以這個「摶」呢,也是講作用與反作用。「成根」,然後形成了身根。此時的觸覺就被這個身肉團根侷限在四大四塵之中。這個時候它可以起一念分別,也就是後七轉識。七轉識把它分成前中後,大家能理解就行。因為佛法裡沒有這種說法,是我在佛開方便門的基礎之上再開方便門,這樣解法方便大家理解。有個過程是不是容易開智慧啊?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注意,眼睛、耳朵是不是身根啊?都是身根。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叫不叫觸啊?也叫觸。注意,前五根跟身根有特別的關係,其它的五根統統具足身根的這種觸,同時又具有它的個別性。所以我們不能把眼根、耳根降低到身根,如果降低到身根,你還談什麼眼睛,談什麼耳朵啊?所以這個身根在開始階段,它還是個清淨四大。

因名身體:給它取個假名,叫根身,或者叫身根。如腰鼓顙:你看小孩敲的那個腰鼓,人是不是像腰鼓啊?特別是長得比較莊嚴、比較富態的同修。

浮根四塵,流逸奔觸:「流」,就是背覺合塵,離開本身的菩提智慧,在塵世間攀緣執著;「逸」,就是放逸,這個時候已經迷惑顛倒了,也就是玩世不恭;「奔觸」,就是在攀緣名聞利養,這裡的「觸」可以解釋為一切的吃喝玩樂。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這是講意根的形成。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生滅等二種」,就是我們能夠回憶和忘記,對應為法塵,它沒有真實境界可言,它是前塵影事。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發知」,這就是前七轉識,成就了能見的見分,也叫見精,也叫見性,也叫一精之明。

知精映法:知精、嗅精、見精、嘗精,都是講見性,都是講見分。其實在變成知精、嗅精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中七轉和後七轉識。在前七轉識的時候沒有分別心;見精開始對待法塵來反作用,這個叫中七轉識,已經開始無念分別。那我們這裡講無念分別,是指前七轉識還沒有來得及工作,它只是個存在。這屬於方便說,方便說就是方便說,這幫助我們開智慧,沒有真實義。攬法成根:這裡的「攬」,前面的「絞、卷」等等等等,都解釋為互動作用。由於這種因緣就顯現出了這個意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意根當初之際是個勝義的地水火風。因名意思:「意思」就是意根。如幽室見:心臟就像房間裡沒有燈光一樣,雖然沒有燈光,我們在幽室裡知道不知道自己在啊?所以「意思意思」,心臟是不是自己知道自己?雖然肚子是黑的,但是它知道自己。這是我們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