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第46講

外攀緣——當眼睛這個葡萄出來以後,一精之明就透過眼根——當透過眼根的時候,這個見性跟原來的見性一樣不一樣啊?它變成後七轉識。後七轉識就可以產生一念分別,它有直覺。它這個一念分別其實才是無量念在分別。它一念是1280萬億億次的生滅,因為它太快了,所以把它說成一念分別。所以你是「流逸奔色」,它無量的無量的集中為一念,我們感覺就是一念,因為它太快了。這說明眾生這種貪心習氣非常猛烈。所以當我們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就會減少乃至當下停止這種狂奔。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這是講兩個耳朵的形成。大家感到《楞嚴經》是不是很親切啊?就告訴你耳朵怎麼來的,眼睛怎麼來的,可不是你爹媽給的,那你爹媽的是誰給的?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聲音有動、靜二塵。如果沒有靜,我們能不能聽到動啊?不能?反之亦然。「相擊」,是相互對顯。無動不足以顯靜,無靜不足以顯動。於妙圓中:這個「妙圓」就是講一心三藏。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黏湛發聽:「湛」,對應為空如來藏,是別教意義上的真心。「發」,是作用,作用於那個真心,而成就第七識、見分,在這裡是前七轉識。

聽精映聲:「聽精」,就是發聽的那個聽,前七轉識已經成就了。「映」,就是它成就了以後反過來作用於那個聲塵、動靜二塵,這是它的反作用,對應為中七轉識。卷聲成根:「卷聲」,就是第七識與聲塵發生作用與反作用,我們真心本來面目中本來的性具功德應運而顯,隨緣顯現出這個耳根。此時,這個一精之明已經被耳根束縛起來了。所以這個時候把它叫做後七轉識,它已經開始分別,叫直覺。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裡的「根」就是我們現在的肉團根、這個浮塵根;「元」,是它的本來面目;「目為」,就是說為;「清淨四大」,是表勝義四大。

因名耳體:這是給它一個假名,叫「耳體」。如果一開始把耳朵叫眼睛,把眼睛叫鼻子,行不行啊?都是假名,不要當真。如新卷葉:一開始像樹葉一樣。

浮根四塵:「浮根」,就是肉團根;「四塵」就是色、香、味、觸。流逸奔聲:從現在起,我們的一精之明在眼睛就透過眼睛往外攀緣,在耳朵就透過耳朵往外攀緣。「流」,就是出流;「逸」,就是不加檢點;「奔聲」,就是肆無忌憚地向外攀緣。怎麼「奔聲」呢?愛聽好聽的話,愛聽美妙的樂曲,不喜歡聽批評的話、不好聽的話,是這樣的攀緣,是對著名聞利養來奔。前面的奔色是不是要看到鮮花、看美色,是在環境裡執著,這都是在貪圖享受。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這幾段文字風格都是千篇一律,這是講鼻根的形成。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通和塞是香塵,香臭這種味道也叫香塵。於妙圓中:「妙圓」就是一心三藏。黏湛發嗅:「湛」,是空如來藏;「發嗅」,是成就了能嗅的這種嗅覺。這個嗅覺,注意,仍然叫一精之明、見精、見分。這裡的「嗅」是前七轉識。

嗅精映香:「嗅精」,就是前七轉識;「映香」,是反過來自然地反作用於這個香塵。納香成根:嗅精與香塵作用與反作用,使得我們這個鼻根隨緣顯現出來。前面的這個「映」說為中七轉識。那麼到這裡「成根」了,嗅精已經被這個鼻根束縛在裡面了,此時就是後七轉識。它已經有了知覺,可以起一念分別。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鼻根本來就是清淨四大,是勝義塵法。因名鼻體:給它一個假名號,叫鼻根。如雙垂爪:這兩個像不像雙垂爪啊?真像。浮根四塵,流逸奔香:鼻精、嗅覺透過這個浮塵根,透過這個有形有相的肉鼻孔而肆意地向外攀緣,喜歡鮮花味道,喜歡聞各種香水,做飯也要追求種種的香味。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這是講舌根的形成。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恬變」,是味塵的兩個特性。「恬」,是沒有味道。我們平時這個舌頭有沒有什麼味道啊?沒有味道也是一種味道,沒有味道它才顯現出香甜苦辣。「變」,香甜苦辣都叫變味。「相參」,就是相對、相顯。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幸虧一個「妙圓」,一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