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東西,這就是「無生滅法」。整個的十方世界一切萬法都是生而未生,滅而未滅。《法華經》《楞嚴經》就是要我們達到這種境界。修行人要徹底成就,唯有成佛的《法華經》,開悟的《楞嚴經》,你不要有任何的僥倖,任何的指望。人身難得,生命在呼吸之間,我們要抓住當下。
無有是處:是不是講得鏗鏘有力,斬釘截鐵啊?就是叫我們放下一切幻想。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溼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皆從變滅:從這個道理來講,我們也不要「照明」其它什麼法,只看各種修行的法門,有沒有哪一樣不是生滅法?「器世間」就是依報世界,我們肉團身叫根身器界,外面的自然環境叫器世間,有情是正報世界。包括有情、無情無量的萬法都是生滅之法,無非是生、住、異、滅這四種之相。
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我們自己想一想,這個世間一切的東西,有沒有永遠不壞的呀?沒有。而虛空可以不可以壞呀?這個虛空也是我們的一念心變出來的。相對而言呢,我們知道,先有虛空,後有世界萬法。一般人不容易觀照出虛空會壞,所以外道把這些東西作為自然。而佛常常以虛空比喻真空、真心本來面目。因為這個虛空與我們的真空貼得最緊,所以「然終不聞爛壞虛空」是方便說。當我們成佛以後,虛空與山河大地一念化為無上菩提。佛在這裡也是採取抱著石頭過河,走一步說一步,你可不要把這裡當究竟。這是引導法會大眾要用不生滅之心作為我們因地修行的指導思想。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空非可作」,實際上空也是我們變現出來的。相對其它萬法而言,虛空空間大、時間長,它是在萬法之先。人們會誤以為虛空是自然,是不生滅,是空非所作,空非所生。
前面講168個字的時候,是不是說先有虛空輪?我們這一念真空起了一個無明妄想,一個業相無明,這一念就將我們清淨本然的真空渾濁為晦昧之空,然後由這個無明妄想之心面對虛空打妄想而有風輪、火輪、地輪、水輪,然後水火之性互動作用而形成十法界萬法,而形成有情眾生等等。世界萬法都在虛空之內,因此佛用虛空來打比喻,但是也不要認為虛空就是不可以造作,不可以把虛空當成真空。在這個虛空看似不變、不生、不滅、不異的情況之下來看虛空中的萬法,是不是都是可生可滅呀?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這是地大,也就是我們的皮肉筋骨。潤溼為水:這是水大,就是我們身上的血液、口水等等。暖觸為火:這是火大,每個人都有體溫,就是死了以後變成零度了,仍然有溫度。動搖為風:呼吸、動作就是風大。
所以我們講《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把肉團身說為四大假和合,就是出自這裡。真正來講,五大假合更好。我們的身體當下是不是個虛空啊?但是這樣講呢,大家容易糊塗。那麼包括後面的「心現識變」,實際上這個肉團身當下是不是七大假合啊?地、水、火、風、空、見、識。
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四纏」就是四大和合為我們的肉團身。這裡的「分」帶有渾濁之義,佔據了、渾濁了、結合了我們這個無形無相的真心本來面目。也就是說,在這個四大出現之前,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是圓滿的智慧,這是就分別法來說。「湛」,是表如如不動之義,「圓」,是表圓融圓滿圓通,萬法都是一個本體。「妙」,是表在如如不動中,它就本來具足了生住異滅之性,在無形無相中它本來就具足了有形有相之性。「覺」,是講真心本來面目的本體,按照別教把它說為是無形無相本體,它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明心」,指明明白白,從我們這個無形無相、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的真心本來面目,我們明明白白知道,它就是一切萬法之性具功德。這個「心」還是繼續解釋,是怎麼樣個覺呀?就是這樣的覺,或者講妙覺、明覺,也一個意思。
為視為聽,為覺為察:「為視」,就是為能見之見精,與眼睛對應。「為聽」,就是為能聽之聽精,與耳朵對應。「為覺」,要與三個方面對應,一是鼻子的嗅覺,二是舌頭的嘗覺,三是身體的觸覺。「為察」,是作為意根的那種分別性。所以這裡是說,由於地、水、火、風四大組成了肉團身,與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在這裡把它說為第七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