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第43講

:佛知佛見還是一心三藏。《法華經》講,諸佛如來出世唯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佛知佛見,使眾生悟入佛知佛見。這個《楞嚴經》從頭到尾是不是在開示悟入佛知佛見啊?為什麼能開呀?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如果我們本來不是,那還開什麼?一開什麼也沒有。因為我們本來就有,所以一開是不是就示出來了?因為一示出來,我們當下是不是就明白了?哎呀,這就是我啊。是不是當下入佛知見吶?所以如來藏心地法門就是這麼妙,一步登天。

在會一心,佇佛慈旨:在會大眾跟阿難一樣,都是共同的心願。大家翹首以盼,如飢似渴般等待佛的再次開示。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髮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菩薩需要不需要哀愍吶?不需要。因為緣覺、聲聞心量尚淺,能在楞嚴法會上安住下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於菩提心未自在者:一種是對這個一心三藏的道理在認識上、見道位上還不是很究竟,甚至還有點疑三惑四;一種是見道上已經成就,但是還在著急自己煩惱習氣重。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髮菩提心:「發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方便菩提心,由於前世的根機,這種人總是想要成佛,要弘法利生;一種是真實菩提心,已經讀懂《法華經》《楞嚴經》。

開無上乘:開示一心三藏。「無上」,不要解釋為第一,它是無上無下,無前後左右,無內外空有,包容一切,也就是前面講的無漏業,一法不漏。下面「妙修行路」就是解釋「無上乘」,「無上乘」就是「妙修行路」。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前面講「妙三摩」,這裡講「三摩提」,是一個意思。「三摩」可譯為三昧。天台解釋三昧為「調直定」——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也。

所謂調心之暴,娑婆世界眾生特點之一就是暴躁、剛強、殘忍、蠻不講理。所以要把你的心能調得柔軟一點、慈悲一點、善良一點。

所謂直心之曲,世間人直話不直說,他心裡拐彎抹角的。有些人好話到他嘴裡也變味。明明可以好說,他卻歹說。還自以為我是直心之曲呀,你那是粗魯。有些人也太裝模作樣,彎彎曲曲的,搞了半天他沒有一句真話給你。

所謂定心之亂,凡夫從出生一直到臨死,心都在亂中。首先亂就亂在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別人是誰。第二個又亂在名聞利養,人一出生就是要貪求,一直到臨死都是這樣。所以無量的法門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修定也好,聽經也好,無非為了把浮躁的心安定下來。

「不生疲倦」,明心見性的人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吃飯、穿衣、走路,他都在道,他知道自己成就了。就是在卡拉ok,都是有備而來,是來教化眾生的,不然他不會白白去。要知道,走路是不是修行啊?我踩的這個大地是我踩它還是它踩我啊?你想是不是很好玩啊?沒有哪一處不是修行。他不害怕疲倦,也不存在疲倦,他已變成自性流露。

應當先明:首先要搞明白。發覺初心:「發覺」要分析,「先明」跟「發覺」是一個意思。「初心」,就是剛上路修行的人。你用的是什麼心?是不是又回到前面去了?要從悟門而入。行門有沒有離開悟門吶?所以悟門、行門、證門,它是次第圓融。悟本身是不是行吶?二決定義:有兩個問題首先搞明白。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也就是說,初心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這叫「因地發心」。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一切的有為法都是生滅法,唸佛、拜佛是不是生滅法呀?所以文殊菩薩為什麼把大勢至菩薩唸佛法門判為初機不能成就啊?其中有一句話在第六卷裡看,「念性元生滅」,唸佛之心是不是生滅心啊?那麼修禪宗滅一切相來見空性是不是生滅法呀?他滅有生空。前面講,妄心滅了,菩提心生了,那它還是生滅心吶!《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一切唯心造,造是不是生滅心吶?這一切法都在《楞嚴經》得到了證實。

所以我們懂得生滅心滅而未滅,菩提心生而未生,這就是「無戲論法」;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