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佛每開示一段法理法義,大眾的境界就能提升一次,身心就能輕安一次。這個「實相」是圓滿的實相,與三個如來藏相對應,也叫一心三相——無相之實相對應空如來藏,無不相之實相對應不空如來藏,無相無不相之實相對應空不空如來藏。
身意輕安:這下輕鬆了,鬆一口氣了——原來成佛這麼簡單啊!只要一念悟,就能了生脫死。得未曾有:過去心事重重,因為成佛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無量劫的修證,現在明白了「花開蓮現」,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阿難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他無比地法喜。無上大悲清淨寶王:阿難對佛無比地崇敬,以這樣的稱呼在盛讚釋迦牟尼。提獎:就是提攜、安慰、指導。引諸沉冥:六道眾生沉淪在苦海里——包括二十八層天,佛在《法華經》說為地獄火宅。你別以為天堂能怎麼樣,他靠一種禪定功夫,心態很緊張,生怕掉下去,越往上那種束縛心越厲害。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阿難對一心三藏的悟解再次加深了。這段經文就是我們常講的,十方法界森羅永珍、千變萬化,都是一人一念之所變現。妙覺明心:是空如來藏,它離一切相。遍十方界:就是不空如來藏,它即一切法。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十法界的如來,有阿彌陀如來、釋迦牟尼如來,以及天如來、人如來、貓如來、狗如來、泥巴如來,都是一個如來。十法界的如來跟一真法界的如來互為總別,沒有哪一個小如來不是這一個總如來,沒有哪一個小如來不是另外一個小如來,沒有哪兩個小如來不是哪另外八個如來。這個「十方國土」,大至佛剎,小至微塵,一個茶杯蓋、一個廢指甲、廢頭髮絲,都是一個國土。大雄寶殿、故宮、天堂、大運河、那臭水溝、臭糞池是不是國土啊?都要明白。
清淨寶嚴: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那個廁所是不是「清淨寶嚴」啊?垃圾堆是不是清淨寶嚴啊?香臭苦辣都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心。為什麼諸佛菩薩在證道位喝老鼠藥跟喝甘露水沒有區別啊?鳩摩羅什大師吃鋼筋混凝土跟吃大魚大肉有沒有區別呀?沒有區別呀。任何一個法界都是無量的法界。你這個肉團當下就是太平洋,當下就是太陽系,你知道不知道?就看我們會不會用心,能不能破除煩惱習氣?
妙覺王剎:就是講佛土,前面講國土,無分別不妨分別。國土有淨穢之別,淨土就是妙覺王剎,比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華藏世界,等等。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佛來批評我阿難不求甚解,貪多求全,多聞不得大用,再多聞也不如一日修習無漏之業。「不逮」,是不及。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盤,本發心路。
旅泊之人:是比喻還沒有回到如來大光明藏中,還在九法界內漂泊無依。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這是比喻佛開示了一心三藏這個道理,已經知道那就是我的歸宿。雖獲大宅:是雖然已經開悟。要因門入:是比喻悟後進修。
本發心路:他現在也懂得過去的小乘法不究竟,所以要回小向大,叫修本。這是聽懂了一心三藏道理以後,他心裡從根本有了這種概念。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有學:是對無學而言。攝伏:這是收攝、伏住。伏住什麼呢?疇昔攀緣:是講過去心往外跑,在名聞利養六塵境界裡執著分別。那麼這裡攀緣也包括小乘人那種在事相上執著什麼行善斷惡啊……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這是不是講圓頓大法呀?《法華經》講,一念信解如來藏,勝過你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無量法門無量百千萬億年功德的無量倍。要好好地用心觀照啊!要不然你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修,有什麼用啊?
得陀羅尼:「陀羅尼」翻譯成漢語叫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持總持,就是從根本上認識宇宙人生本來面目。所以一心三藏是不是總持啊?一個心就是總,三個如來藏就是持。
入佛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