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第69講

,讀經時對法理法義自然而然恍然大悟;在處理日常事務時,也是自性流露以佛法的教誨來處理,叫即心即佛;在遇到逆境時,你當下想都不用想就把境界給轉過來了:這就是應該的,這就是對的,我就應該做到,我就能夠做到;並不是想:這麼難我怎麼做到?這是不是印證的標準啊?

所以修行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事情,不是馬馬虎虎、說說而已的事情,因為這涉及到我們的法身慧命,涉及到我們生生世世的自在解脫。不能因為這一生的名聞利養,更不能因為一時的一點點人我是非而喪失自己的法身慧命,否則無量劫的果報苦不堪忍啊!

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如忍事人」,就好像一個人心裡有事情,想要講出來又難以開口。「非懷」,不講出來又不甘心,他知道自己已經鐵了心非講出來不可,無非是在尋找機會,只是要有一個過程;「非出」,這個事情終究要講出來,但是講又不好開口,他只是暫時還沒能講出來,放在心裡。這就是比喻我們已經到了將證未證,已經刻骨銘心知道自己就要成佛,但是他現在還沒有成佛。《楞嚴經》的比方是不是特別多啊?我們能把《楞嚴經》的這些比方講清楚,也能很好地教化眾生。

名為忍地:這是三加行位菩薩的境界。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數量銷滅:是總結以上三個加行——一加行是講心量,證佛即心;二加行是講佛量,證心即佛;三加行是講同量,證即心即佛——這個心量、佛量、同量在這裡是「數量銷滅」。怎麼銷滅了?已經沒有這種分別心了——沒有你是佛,我是心;沒有他是佛,我是心;也沒有他和我,就是一個心。種種分別都沒有,這就是檢驗自己這個無分別法達到了什麼境界。我們在處理一切日常事情的過程中,再也不用刻意地去觀照,自然就會自性流露。當我們感到,「你就是我,佛就是我,所以我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辦」,能夠提起這樣的觀照固然也很難得,但這已經低了一個層次。

迷覺中道:「迷」就是凡夫,「覺」就是聖人,「中道」就是即凡即聖。這些東西統統銷滅,叫「數量銷滅」。連一也要銷滅,一也是數量。一是對多而言,都是方便法。真心本來面目非空非有,非佛非凡,非一非無量;他可以隨緣變現出佛相、菩薩相、凡夫相、泥巴相。要達到這種境界。

藏教是講有形有相、講量;通教是講無形無相、講一;別教是講亦一亦多——所以法界量滅,統統銷滅。要不要滅啊?銷滅後歸於真心本來面目,連銷滅也銷滅,你有個銷滅是不是還有個量啊?真心本來面目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進一步體會,有情無情一切眾生、一切的萬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講一都是方便說,但不講一又沒有辦法開口。

名世第一地:這是四加行位菩薩的境界。出了一個問題,都沒有用心想,一個妙法就講出來了,這叫「世第一地」。佛法是不是天外的法呀?是不是講我們心裡的法啊?你自己就是佛。無非我們在這個十法界逗留時間太長,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佛出來告訴我們一下:你就是佛啊,這些東西都是你本有的。成佛不從修得,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但是不修也不得,不修的話你得不到妙用。講經說法的目的就是教你學會正確使用自己的智慧和財富,並不是佛菩薩給你的,誰給誰啊?一切都是自己本有的。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從這裡往下開始介紹十地菩薩的境界。

於大菩提善得通達:這是總結上面,已經是四十五個心了,「大菩提」當然是指一心三藏。非一心三藏不可謂「大」,非明心見性不可謂「菩提」,明心見性必得「通達」。「善」,是表進一步圓融、圓滿、圓通。

覺通如來:「覺」是指始覺智,「如來」是指本覺智,這裡進一步體證到始覺、本覺不二法門。始覺當下就是本覺所燻成,本覺當下就是始覺之妙用。始覺是妙用,本覺是本體;始覺就是本覺,妙用就是本體,這叫「覺通如來」。盡佛境界:登地菩薩的菩提智慧即達到佛那樣的圓滿,只是力度還不及佛,空間範圍跟佛圓滿無二。

名歡喜地:這是初地位菩薩的境界。從初行位的菩薩已經得到法喜,在這個位的法喜更加圓融圓滿圓通。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異性入同:這個「同」比前面的四加行中第三個加行的「同」的境界要高一些。這個同量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品位,所以要再進一步破除心裡的同,這也是一種我執。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