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第69講

登地了是不是一種我執啊?所以無次第不妨幻立次第,幻立次第就是為了我們達到無次第,這就是佛的用心良苦。你如果不懂得分別法,那怎麼能懂得你已經證到無分別法呀?所以透過分別法再證到無分別法,自己有這個無分別的概念仍然是分別,再進一步破除無分別的分別,又證到高層次的無分別。

同性亦滅:本來到「世第一地」時就已經連同量都破掉了,但是到這裡又來了同量,這是同量之中有不同量,不同量之中還有同量。前面不是講連離也要離嗎?然後是不是就出相了?那出了相再來離,在剛剛離了以後又要把它離掉。是不是反反覆覆?這就是在錘鍊我們的心性。

名離垢地:這是二地位菩薩的境界。前面的那個同是不是垢啊?五十五位妙菩提路是後後勝前前——前為垢,後為淨,一步一步往上提升。

所以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我們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是拿著一個拖布在拖地。一邊後退拖地,一邊把自己前面走的腳印就擦掉了。一直到四十九年的說法到最後,都是把自己前面講的否定、否定、否定,一邊否定是不是一邊提升啊?我們自以為已經得到自在,但是,你感到自在的這個心還要破掉。你感到有自在的時候,必然就有你感到不自在的地方。修行人要會歷事煉心。正當你感到不自在的時候,注意,正是成就你的時候。所以歡喜地、離垢地,我們不要錯用了心。前面是歡喜心,後面就是離垢,你執著了離垢你就是垢,我們還要離離垢,離離垢是不是又要歡喜啊?妙不妙啊?只看我們怎樣用心,永遠不要停留在一個境界上。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淨極明生:就是智慧在不斷地發揚光大,定力也隨之而升。在前面「離垢地」是不是有定力了?定必生慧。始終在這個動靜、靜動、動靜、靜動的過程中來提升境界。那前面「離垢地」是不是心清淨了?所以「淨極明生」是不是又到歡喜地了?除了法喜還是法喜,除了清淨還是清淨,心就始終保持在這種平衡狀態。

名發光地:這是三地位菩薩的境界,又生出了新的智慧。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明極覺滿:前面是有了明,有了智慧;這裡是明到極點,覺悟到圓滿。

名焰慧地:這是四地位菩薩的境界。「焰慧」,帶有熾熱、強烈的含義。火力特別旺盛的時候丟點東西進去,一下就會化成灰燼,這比喻什麼?當我們定力、智慧很強的時候,遇到煩惱剎那一念就轉過去了;如果定力不夠,智慧不圓滿,你想半天也想不開,轉不了境界,甚至還要別人勸一勸。只有常常自覺地提起觀照,歷事煉心,才能達到「明極覺滿」。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這是針對前面四個地位菩薩而言。在初地位時已經講過「異性滅」,前面四十一個位次的種種的住啊、行啊、信啊、迴向啊,是不是種種的差異?全部圓融為初地,是不是「異性滅」?「異性滅」是不是證到同性?所以初地是同。到了二地就是「同性亦滅」,有一個同是不是還有執著在啊?所以二地叫「無垢地」。同性滅了以後到了三地,又顯現出更深層次的智慧,叫「明」。到了四地,這種智慧達到「明極覺滿」。到了五地呢,前四地種種的感覺已經不復存在了。沒有什麼同,也沒有什麼滅同,也沒有什麼明極覺滿。這就是「一切同異,所不能至」,所以第五地比較前四地是不是更加得到大自在了?

名難勝地:這是五地位菩薩的境界。從前面四地的境界到第五地已經是邈不相及,是非常難得的勝地境界,叫「難勝地」。「難」是表殊勝。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在五地的基礎之上,一切的言行舉止、種種行持,以那種自性流露得到進一步地圓融圓滿,他進一步加功用行,那種真正的無為法已經現前。

無為真如:這裡的「無為真如」不是「言妄顯諸真」的真如,而是真真如性。圓教的無為真如是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法,是真無為。不行有為之法不能度眾生,不以無為之心不能自利。

性淨明露:「性淨」就是以無為之心,「明露」就是行有為之法;「性淨」就是離一切相,「明露」就是即一切法。

名現前地:這是六地位菩薩的境界。這個時候真正體現出無為真如本體,就是一心三藏。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盡真如際:在六地的時候,我們的真真如性已經顯露,進一步地加功用行;到了七地,不是顯露,而是全露,全方位的體現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