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第69講

既然已經迴向了,性與相是不是圓融了?量與無是不是也圓融了?所以叫「法界量滅」。「量滅」也是表無分別這種法身功德。「法界量滅」是對生說滅,「滅」非真滅。「法界」是即有,「量滅」是即空。講來講去是不是一心三藏?是不是不生不滅?生而非生,滅而非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這是十回向位菩薩的境界。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這個「四十一心」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加前面的幹慧地。在幹慧地已經是明心見性,證得無生法忍。《楞嚴經》講修心,四十一個位置無非是講心,就看你心裡明白不明白。圓人修行,只愁悟不愁證,證就在悟中。佛的教誨是透過聽經聞法來明心,來開悟,即悟即證,即心即行。要抓根本修,從悟門開啟,那就勢如破竹,下面一切的關卡都會迎刃而解。

在成就這四十一心的境界裡呢,經家把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個位次說成是三賢位。注意,包括前面的幹慧地和十信位,一般是歸於初住位,十信位滿登初住位。實際上證到圓教信位菩薩即是賢位菩薩,就做好登地的準備。到了地位,你是真正的菩薩。地上菩薩以金剛之慧——金剛之慧實際就是前面四十一心所成就的那種比較圓融的法體,來破除最後的十二分無明微細煩惱。所以把地上菩薩說成是聖位菩薩,合起來就是三賢十聖。在登地之前,佛又說出四個加行位。這是針對這四十一個心的次第當中仍然有些不圓滿的人而加行,也就是他們這個心力還欠一分火候,雖然圓滿了,力量還不足。由於這四個加行有些人需要,有些人不需要,所以沒有把它列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作為登地菩薩的前方便,「加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木,名為暖地。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這是印證佛即是己心。方便來講,釋迦牟尼就是我的心,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究竟來說,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的心。上自諸佛菩薩,下至天人鬼畜、牛馬豬羊,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風雨雲霧,都是我的心。我們以此來檢點,也就是進一步回佛心向自心。佛是再三再四提醒:你明白了沒有?你明白了沒有??你明白了沒有???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這就是我們的行持。佛是你的心,老爸老媽是不是你的心?冤親債主是不是你的心?泥巴瓦塊是不是你的心?老鼠藥是不是你的心?要問你自己。是,為什麼?在這裡提出一個現量的標準。

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木:古時候是不是鑽木取火啊?起火之前,木頭是不是先發熱、發燙啊?到那個程度,就是快要起火了。這是比喻調整我們的心也要有一個過程,這就要靠我們常常提起觀照,看看我們的心有沒有到暖地。「若出未出」,雖然還沒有出,但是快要出火了。

名為暖地:這是第一個加行位的境界。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上面是講佛即心,這裡是講心即佛。上段是回佛向己,回他向自;這裡是回己向佛,回自向他。這四加行仍然是在迴向。就是證自他不二,即自即他。

成佛所履:把我們的心作為一切萬法的依靠。若依非依:怎麼「若依」呢?好像是成佛了。心相有所銷亡,也就是我執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破除。「非依」,這個心相、我執還沒有完全破除。如果你「若依」多一點,「非依」再淺一點,你即已是登地菩薩。

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佛這裡打了個比喻,就像一個人登高山一樣,到了山頂的時候,雖然身子已經進入虛空,但是腳底有沒有離開山頂吶?沒有。也就是說,他已經體會到這個心就是佛了,但是仍然還有個我在這裡。下有微礙:腳底還沒有離開山頂,還有微礙,是這麼一點點區別。還有一種「我與佛、佛與我」這種障礙,心裡還沒有達到徹底的清淨。

名為頂地:這是二加行位菩薩的境界。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心佛二同:也就是即心即佛,在這裡是承上啟下。在頂地和暖地的時候仍然有心相和佛相這兩個相。那麼透過不斷地迴向,回己心向佛心,回佛心向己心,在這個巡迴的過程中,慢慢地把這二相圓融為一,變成自性流露。

善得中道:這是進一步解釋「心佛二同」這種境界,在日常的行持中,不知不覺地顯現出佛法的功用——你不用刻意地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