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漏到小乘變易生死,也不會漏到通教、別教那種的空漏。一真無為:就是一真法界。性本然故:是講真真如性這個「性」,講一心三藏這個「心」。「然」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只是我們在迷惑顛倒之中,我們不能知覺而已。
名真實行:這是十行位菩薩的境界。始終以一心三藏圓頓心法作為我們因地修行的指導思想。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盤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從這段經文往下,開始介紹十回向位菩薩的道行、品位。我們瞻前顧後,在前面十信位是菩薩成就自己的正信,十住位菩薩是成就自利功德,到十行位是成就利他功德,然後自然而然就會研究自與他相互之間的關係,無非是互相迴向,回自向他,回他向自。
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這是承上,承上三十位的修證,透過自利和利他兩種功德的成就,菩薩得到了自在無礙。「滿足神通」,是菩薩行持的過程中得到了自性流露。這裡的神通跟外道神通、小乘神通不一樣,他是在心態上做文章,是明心之通,見性之通。
純潔精真:在行位已經做到了無漏,「精真」是對「純潔」的進一步解釋。在無漏的時候,我們已經由有為之行而提升到無為之行,由刻意地用戒律來管束自己,提升到可以自覺地以定力和慧力來自性流露,行無為之行,這叫「精真」。我們圓頓大法講的無為絕對不是無所為,而是指自性流露,以無為之心行種種有為之法。
遠諸留患:有些人講,佛證真如,虛空、世界、山河、大地即一念化為無上菩提,那為什麼我們還在這個六塵煩惱之中輪迴呢?對這個問題如果不講清楚的話,會給我們的修證造成障礙。佛證真如,知十方萬法皆是他的自性本心,是他自己自覺地證到自己跟一切的萬法是一個命運,共一個呼吸。有呼吸沒有呼吸,有命沒有命,都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佛是在他的本體位上得到這種解脫,他看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看泥巴瓦塊都是自己。所以這裡的「遠諸留患」,是修行人在這種境界上,證到極果如來的相似法味。
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就是不執著菩薩自利利他這種相。因為在前三十位進入信位、住位、行位涉及到的第二義諦比較多,所以從十回向這裡開始,我們要懂得回俗向真,向真如本性來回向,使我們的心進一步地由粗變細,由相歸性。修行就是這麼個過程,會相歸性,回俗向真。如果我們不會相歸性,不回俗向真,我們就不能圓滿解脫;如果我們不回真向俗,不回性向相,那我們也就不能度眾生,而度眾生的過程本身就是成就自己。要時時提起這個觀照,當我們有了一個迴向的念,我們就已經落入分別。但是沒有這種分別我們就沒有辦法達到無分別。這就是叫我們要提起觀照作迴向的原因。
「滅除度相」,這是不執有、不落有;「度眾生」呢,就是不執空、不落空。度眾生就要有度相,見性就要滅相。所以度相和滅相是圓融的,缺一不可。
回無為心:是由有相回到無相,「無為心」就是見性。向涅盤路:前面的回到無為心是證菩提果,這裡是證涅盤果。這裡的「無為心」是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法。迴向來回向去,其實是一念成就的問題,不要落入次第,一閃念觀照一下就過來了。所以在迴向無為的時候,你也不要執著迴向的那種相。「向涅盤路」,我們講了四種涅盤,這裡的「涅盤」說為無餘依涅盤。
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這是初回向位菩薩的境界。講來講去還是在重複總結要救護眾生,我們就必須成就自利涅盤功德;同時還要離一切眾生相——這個離相不等於離行,不等於離事,不等於無所事事;也不等於就是執著在事相上,我們要學會圓融,始終和光同塵。
在十回向中,同樣來講這個一向,後面十向、十地、等覺、妙覺,是不是都是在這樣迴向啊?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行,是不是也是在這樣迴向啊?要懂得次第圓融,瞻前顧後。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只要有相就要離。第一個「壞」是動詞,是離,第二個「壞」是相,可壞。我要離,這個「離」要不要離呢?連這個離相都要離。你這個相不離的話,是不是還是著相啊?是不是著了那個離相的離啊?但是你不著相不能教化眾生啊,把這個道理好好想圓滿。實際上就是離而不離,不離而離。
遠離諸離:是不是還是「壞其可壞」啊?這裡是重複解釋,度眾生不著相,離相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