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含能離的我,所離的生死和諸眾生之相,通通要離,連菩提心、涅盤果都要離。離的這個菩提心就是《楞嚴經》所講,「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所以能離、所離都離開以後,是什麼東西啊?就是真真如性。真真如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名不壞迴向:這是二回向位菩薩的境界。這第二個迴向就是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裡講得更加具體一些,其實在第一個迴向裡已經包含這種含義在內。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本覺湛然:菩薩在這個位時,自覺與他覺,本覺與始覺,他已經能夠刻骨銘心地體會到。「湛然」,明明白白就是這回事。覺齊佛覺:在三迴向位就知道,我的本覺跟佛的本覺是一個本體。
名等一切佛迴向:這是三迴向位菩薩的境界。迴向的目的就是證真真如性。自與他、性與相,透過迴向來圓融、圓滿、圓通為一個本體。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精真發明:本覺循序始覺,性具功德來顯現事造功德,這就是發明。地如佛地:這可以從行為上來說明,從事相上來觀照等同佛地的境界。
名至一切處迴向:這是四迴向位菩薩的境界。我們以此心圓融貫穿萬法,能至一切處而無所障礙,來體現出因果不二、即因即果。所以第三回向也可說成是「等佛覺迴向」,第四回向說為「等佛地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世界:是器界,作為依報。如來:是根身,作為正報。互相涉入:互相迴向,以依報入正報,以正報入依報。得無掛礙:以依入正,一毛孔內能容無量佛剎;以正入依,一微塵內無量如來轉正法輪。依也好,正也好,都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自在變現。所以心法不可思議,佛法不可思議。在五迴向位的菩薩,他就已經嚐到這種法味。注意,這裡佛講的是現量佛土證道位菩薩的功德,他已經具足無量的色身三昧。
名無盡功德藏迴向:這是五迴向位菩薩的境界。就是無量的智慧德能迴向到當下、當處。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輝,取涅盤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於同佛地:這是總結五迴向菩薩已經證得依正互融,一多無礙這種功德。所以叫「同佛地」。覺也同,行也同;菩提果也同,涅盤果也同;正也同,依也同,是無量之同。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這是在修差別智、道種智。「各各生清淨因」是帶果行因,因為前面「同佛地」已經是果,所以所生之因是「清淨因」。
任何一項菩提、涅盤、差別智功德,他這個因地心都是果地覺,都是一心三藏佛知佛見。所以圓頓大法妙啊,妙就妙在帶果行因。修行人一上路,首先要明心見性,首先要成分真即佛,叫「同佛地」。打一個比方,明心見性好比看到前面就是燈,是不是進入佛土了?然後我們一步一步地往燈前面走,叫做「各各生清淨因」。怎麼「清淨因」啊?始終對著燈光行走,這就是「清淨因」,這就是因地心,這就是不生滅心。我們在看到光的同時已經看到燈,進入了佛土就好像是初三、初四的月牙,然後對著燈光跑,跑到十五、十六是不是大圓滿吶?那時是究竟圓滿之佛。
依因發輝,取涅盤道:是不是對著燈跑啊?我們已經嚐到了法味,無非進一步擴大成就而已。這個時候呢,就如佛講的取涅盤道,「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並且中間沒有一切委曲之相,你不會打閒岔。所以依正因發真輝,發真亮,證真果,因正果圓,直通寶所。
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這是六回向位菩薩的境界。這裡的「平等善根」就是帶果行因,修因證果,即因即果,即果即因,因果一如,這叫「平等」。沒有因大果小,也沒有因小果大。「善根善根」,一切萬法唯一之根,沒有第二根。我們平時講根機大小都是方便說。諸佛菩薩、天人鬼畜、泥巴瓦塊都是一個根,就是一心三藏。
不管你是無量劫的老修行還是從零起步的新修行,只要你能抓住當下,早晚上床,一起天亮。這是我們這十來年來在全國各地弘法的經驗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