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
成佛子已:十住位菩薩住入佛家,應該說就是佛子。按照圓人的說法,實際從初信位開始即已是住入佛家,他是從十住另外開出了十信,要明白。所以這個「成佛子已」包括十信位和十住位這二十個位次。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這種境界通常說為,初住位的菩薩證得無量色身三昧,智慧德能與佛無二無別,僅僅是在力量的等級上有區別而已。十方隨順:無非是我們進一步地觀照一切的萬法都是我,以此念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習氣。我們是要隨順十方,而不是要十方隨順我,要把心態調整好。「具足無量如來妙德」是自利,「十方隨順」是利他。
名歡喜行:這是初行位菩薩的境界。這是一種法喜。遇到障礙、傷害,我們都要歡喜接受,這正是成就自己的時候。菩薩道菩薩道,沒有哪個地方不是道。
那這個初行位菩薩同時是不是十信位的菩薩?是不是十地菩薩?是不是如來啊?初行——歡喜行,它是我們行道的基礎,我們在今後的整個過程中,就是要以歡喜心來行菩薩道。哪一行、哪一地、哪一向,包括前面的十住、十信,他能不能離得開歡喜心啊?要懂得次第圓融。沒有哪一行不是哪一行,沒有哪一行不是哪一地,沒有哪一地不是哪一住,要這樣來觀照。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到這個境界已經沒有分別,他能利益一切的眾生;在初行位還帶有個別性、分別性。初行位菩薩初步嚐到法喜,到了二行位來講,你已經沒有什麼法喜的感覺,你感覺不到的喜才是真正的法喜。
名饒益行:這是二行位菩薩的境界。實際上從這裡往後一直到十回向、十地,是不是都是饒益行啊?饒益別人是不是饒益自己啊?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這是三行位菩薩,在二行位基礎上又提升一步——二行位是沒有分別地供養一切眾生;到了三行位來講,你不但要無分別地供養一切眾生,而且當人家傷害你的時候,你還要供養他。你要逆來順受,橫來正對,主動地去度化對方,否則你就不能叫覺他,也不能叫自覺。
佛講了:忍之為德,佈施、持戒所不能及。你行菩薩道到底為何而行?我們有時覺得是受到了別人傷害,其實呢,有時就是諸佛菩薩、護法神明在這裡挑撥。看你能不能經得起考驗?之所以傷害你,是因為你發了大心,看你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你的薄弱環節不經過考驗,你就永遠不能超越。就像平時參加考試,如果那道題做不出來,你是怪老師出考題呢?還是感覺幸虧這個題給你逮到了?這樣下次再考的話,就不會錯了,你應該感恩老師還是去埋怨老師啊?
佛曾講過,提婆達多是他的第一善知識。為什麼呀?因為提婆達多在無量劫之前就發願,要做釋迦牟尼的對境善知識。他專門去和佛唱對臺戲、去殺害佛的生命、吃佛的肉、推佛下懸崖……總之就是修佛的忍辱波羅蜜。這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時的真實公案。佛一一透過種種殘酷的考驗,所以早早成佛了。你以為善知識是什麼?你該怎麼看待提婆達多?
名無嗔恨行:這是三行位菩薩的境界。我們今後是不是應該感恩傷害你的人?否則你這個關怎麼過?何況那些不傷害我們的人是不是更加應該感恩吶?確確實實就應該感恩。如果他是因為菩薩示現來觀機逗教傷害你還好一些;如果他是屬於嗔恨心來傷害你,他成就了你,消你的業障,他自己還得受果報。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感恩人家呀?要感恩。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種類出生:這是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分別智,各種各樣的現象都出現了,菩薩的智慧要懂得因人施教、因病施藥。
窮未來際:修行人從來沒有休息的時候,一直到斷氣都是在教化眾生。世間職業還有個退休,但現在有些人也是退而不休,在搞第二職業,仍然是在修我執。現在看來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在當不休息菩薩。
三世平等,十方通達:我們要時刻準備面臨各種各樣意料之外的事情。對明心見性的菩薩來講,這不是個難題。佛在《法華經》講,「我獨無所畏」。真正明心見性的人,走到哪裡他都沒有恐懼心,哪裡都是他的故鄉本土,哪裡都是他自己。我們要常常把這個念提起觀照。
名無盡行:這是四行位菩薩的境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
數量多了,自然就產生質的飛躍。多行多持,我們必然就會靈感爆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