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這個道理,你即住於佛家,住於佛家就要行使我們的義務。你就不能再為名聞利養所困惑,吃飯、走路、睡覺,都要考慮應該怎樣幫助眾生。凡是發心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供養眾生的人,這種人不可能生煩惱。他即使生煩惱,也是因為眾生不聽話,恨鐵不成鋼。許多人調子唱得非常高昂,一遇到具體問題,狐狸尾巴就露出來了,原形畢露,這個很成問題啊!這樣的人不能往生,不要自以為怎麼樣,他那種菩提心是假的。修行人一定不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不能浮躁,不能裝模作樣。你哪怕發脾氣打人,心裡都充滿了慈悲心。
羅睺羅出去參學,回來之後他的床鋪被掛單的比丘佔住了,正好外面又下大雨。羅睺羅馬上講:「這個床鋪是我的,你喜歡我就讓給你。」結果那個比丘把他訓了一頓,還不領情:「什麼你的我的?鐵打的寺廟流水的僧。」被訓了一頓之後,他就乖乖地跑到廁所打坐去了。現在這個集體生活,首先要想到為別人,為什麼不能擠一擠啊?每個人都要有這種責任感,多安置一個人,讓他睡一個晚上的覺,他這一生就成佛。修菩薩道,講「十方無礙」,你能不能做到十方無礙?
名修行住:這是三住位菩薩的境界。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行與佛同:修行人的身、口、意這三業,能夠做到自他不分,就要「行與佛同」。受佛氣分:這是講修行人並不只是表面上行持跟佛相同,最重要的是在於這個心,他已經變成了一種自性流露,這叫「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自求父母:胎生眾生是由父業、母業、己業這三業和合因緣成熟。這裡是打比喻。「自」是表自己的心,以自己的這種智慧。「父」是表佛的權智,「母」是表佛的實智。這裡又要作具體的分析,佛的智慧是不是自己的智慧啊?就是自己的本覺智,三個東西當下其實還是一個東西。
陰信冥通:三種智慧已經相互道交感應。自己的智慧已經知道了有本覺智,知道了始覺智,也知道自己的智慧就是始覺智的一部分,這就開始「陰信冥通」。入如來種:接著前面中陰身打比方的話,就好像已經投胎,好像到了名色這個階段。
名生貴住:這是四住位菩薩的境界。投入佛胎成為佛子了,是貴人了。如王子在胎,位壓群臣。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即進入如來之家,作為如來之種,「道胎」就是如來種。親奉覺胤:是紹隆佛種,承擔如來家業。「胤」是後代。「覺胤」就是指覺悟的後代,就是法王之子。「親奉」誰呀?親奉老佛爺,當佛子。
如胎已成,人相不缺:這裡是進一步來比喻方便智慧,也叫始覺智,也叫權智,漸漸具足。「人相不缺」是表基本上圓滿。
名方便具足住:這是五住位菩薩的境界。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如佛:與前面「人相不缺」意思一樣,都是講以方便手段教化眾生,與佛沒有二樣。
心相亦同:是表真實智慧,已經能夠反覆圓融、圓滿地觀照自己的本覺智慧,權實不二。對於幾種智慧的分別,明確一下:常說的智慧一般分為真智、實智和權智。真智是表我們的實相本體,是個寂照,在那裡並不作分別,但一切的分別智慧都由它而有,也就是真實理體,也是講真心本來面目。實智呢,你能觀照真智,也就是你能觀照法身,觀照實相理體這種智慧,它叫照寂,能見不見之見。權智呢,就是以實智來對當下以及周邊環境萬法進行種種的分別。所以也可以把真智說為法身,實智說為報身,權智說為化身。以真智化身為權智在世間大作佛事,以實智觀照真心本來面目真實不謬。這個權實智慧都是我們真智、真心本來面目的顯現。
名正心住:這是六住位菩薩的境界。達到以上所講的境界,叫「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也就是在前面六住位的菩薩基礎上,權實不二。日益增長:在不斷地增長智力、法力、道力。
名不退住:這是七住位菩薩的境界。達到以上境界,叫「不退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靈相:隨著智力、法力、道力的日益增長而成就了「十身靈相」,也就是講我們的智慧、功德圓滿到一個新的境界。「十身靈相」是從十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明我們的智慧功德的品位,即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