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無遺失」,就是要修我們的無漏真心。
名戒心住:這是九信位菩薩的境界。這種戒是無為心戒,也就是一心三藏這個心地大戒。如果修小乘戒就認為自己能持戒,修得看不起別人,這叫什麼戒?破戒。你既破了心戒,也破了小乘戒。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九信位菩薩住於無為之戒,是一種自性的流露,所以叫「住戒自在」。既然能自在,就「能遊十方,所去隨願」,他不需要刻意地去提心吊膽。那小乘戒連走路都不可以東張西望,每半個月還誦一次戒來檢查,到了「住戒自在」,這些現象都不再執著,他不需要檢查,也不可能破戒,他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隨願」,他一切的言行舉止都是自性流露,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有他的道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中所講第六個功德——意根功德就是這樣的情況,受持《法華經》的人他心裡想的、嘴巴講的、身體行持的都是對的,即使現在佛經上沒有講到的,也是古佛那裡所得來。只有到了這種境界,你才能深刻地體會到,你就是打人罵人,都是在行菩薩道。你心裡始終就是為了別人好,不在乎別人對你怎麼樣,他心裡沒有任何顧忌,叫「願心住」。
名願心住:這是十信位菩薩的境界。「願心住」是在前面無為心戒的基礎之上,更加得到自在。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從這裡開始進入住位菩薩的境界,十信位滿進入初住位。這裡的「發心」,是總結以上十信位菩薩的功行成就,也是對下面十住菩薩的一個開始。
以真方便:是真實菩提心。十信菩薩從初信位開始,即已證得無生法忍,即已見到圓教大法之一心三藏——即真心本來面目。發此十心,心精發暉:成就的十種心,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光大,叫「心精發暉」。
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在十信位的時候還有前後次第分別,進入初住位的時候,十種心即圓融為一體。怎麼「圓成一心」呢?每一個信位都具足十信位的功德。要注意佛所講圓頓大法的特點是次第圓融。往往一個次第就具足其它的九個次第,往往你這一個次第成就了,就能同時成就十個次第。講是十個、五十個,而你可以一念成就,同時成就,或者反後為前,反中為後,所以叫「發心住」。
名發心住:這是初住位菩薩的境界。在住位菩薩還要這樣理解,住位,從此開始住入佛家;信位,是對佛法產生真實的信念。當然十信位的菩薩也可以說為住入佛家。住位菩薩的境界更為深厚,可以講一住永住。信位菩薩可以說臨時住下來了。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從住位菩薩往後,在圓教裡說為四十一分法身大士。注意前面的「中中流入」,它是有次第的,一位比一位更深,後後勝前前,以前面的為基礎,後面為發展。
心中發明:以初住位菩薩那種境界為基礎,進一步地加功用道。如淨琉璃:「琉璃」已經解釋過多次,內外光明通徹。內現精金:「內」是表根本,再進一步地證真。
以前妙心:是以前面的初住菩薩的心態為基礎。履以成地:沒有地基能不能蓋樓房啊?這是作為自己的棲身之處。祖師(圓瑛法師)在這裡(講發心住時)還打了個很好的比喻:如中陰攬先業,而初成陰體,把十信菩薩比喻為中陰身,而初成陰體,這個陰體已經不是中陰身,而是進入了後陰身。二住位菩薩就好像是我們中陰身投胎之時,以父母性生活的時候作為依止之處。
名治地住:這是二住位菩薩的境界。
心地涉知,俱得明瞭,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心地涉知:「心」是表智慧,「地」是表本來面目。「心」表用,「地」表體。心裡的那種智慧與我們本體相互地作用與反作用,圓融為一體,用智慧來觀照我們的本體,以本體來契合這個智慧。「涉」是相互作用,「知」是互相之間已經圓融。俱得明瞭:明白了體與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體用是一。
游履十方,得無留礙:菩薩的責任就是上求下化——上求是自利,下化是利他。到了這個位置呢,菩薩可以大作佛事,能得無礙。到了三住位,教化眾生已經得到自在無礙,沒有障礙了。十方世界都是我。事在人為,一切靠各人發心,有志者事竟成。我們最大的志就是菩提心志,就是一心三藏,就是明白一切萬法都是我。你應該怎麼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