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菩薩,在現量國土他已經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的那種感受。那這種感受呢,又是凡夫之樂的不可思議的倍數。所以我們眼光要放得遠吶!但是為什麼佛菩薩證到那種快樂他不享受啊?那是出於慈悲心,他要來教化眾生。
燻聞離塵者:此乃反聞照性之功,燻彼出流之妄聞,而成入流之真聞,入流則必亡所。聲塵之結既解,諸塵之結齊解,而色塵豈能劫於家寶乎?能令一切多淫眾生:淫而言多者,乃是夙習深重,數數入聲現起淫念,發為淫行,輕則損身失德,重則傾家喪命。其尤甚者,淫慾屬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多淫眾生,能常念菩薩聖號,由菩薩威力加被,即能遠離貪慾,則離貪毒,自可無畏矣!(節選自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嗔恚。
這是第十,嗔毒無畏。
純音無塵,根境圓融:也還是講那種功夫,「離根解結」,「旋妄歸真」,「旋塵歸性」。明白了一切萬法都是我一個念,放下對一切名聞利養的執著,返璞歸真,迴歸大光明藏,這是究竟法。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他嗔恨心能不能生起來呀?誰對誰呀?但是有時候明白這種道理、達到這種境界的人還最容易生嗔恚心,比如看到眾生不聽話,看到弟子不乖,他就生煩惱,是不是?但是這種嗔恨心在佛法裡叫爾焰。他這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所以你看這裡「純音無塵」,一定要注意,無塵是在塵說無塵,過去講有塵,叫認己為物。現在明白一切都是我,哪有塵啊?就達到了那種無分別心。萬法歸一就是「純音」,就是「無塵」。
「根境圓融」,「根」就是當下這個我,「境」就是所對的周邊環境。這是解釋從人事環境到社會環境,到自然環境都圓融為一,都是當下一念之所變現。這是不是一心三藏的法呀?
無對所對:過去是「有對」,認己為物,認物為己;現在萬法都是一個念,是一個絕待之我。絕待絕待,沒有任何對待。
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嗔恚:我們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嗔恨眾生?明心見性之後沒有自己、沒有別人,都是一個人,能不能發嗔恨心吶?沒有對與所對了嘛。
純音無塵者,純一聞音妙性,別無所對聲塵。此句,即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既無所對之境,亦無能對之根,根境雙泯,惟一圓融,清淨寶覺,內外一如,無能對之與所對;以嗔恚生於對待違拒,大士自證境界,圓融一體,無對無礙;以此加被眾生,能令一切有忿怒嗔恨之眾生,但能常念恭敬觀世音,以念力而伏嗔機,仗慈風掃除恚熱,便得離諸嗔恚,則離嗔毒,自可無畏矣!(節選自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
這是第十一,痴毒無畏。
銷塵旋明:也就是看破放下了一切的身根器界。「旋明」,明白一切萬法都是我,是不是開了智慧呀?旋邪知邪見為佛知佛見,恢復到光明智慧。
法界身心:這是總講。「法界身心」就是一心三藏。「法界」,是十法界無量萬法。身心是當下自己這個肉團身和我們的妄心、妄覺。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自他不二,事事無礙,就是在前面講的「於一毛端,融大千界」,「於微塵裡轉大法輪」,「不動道場,周遍沙界」,萬法都是我一念真心自性流露。這是比喻像琉璃一樣「朗徹無礙」。琉璃是一種青色寶,遇人遇事以後,當下人和事變得跟它一樣明亮透徹。
一切昏鈍性障:就是愚痴顛倒的眾生。諸阿顛迦:「阿顛迦」是一個印度語,翻譯成漢語叫邪知見,邪見人,沒有根機的眾生。永離痴暗:解脫愚昧。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這是第十二個,是求男無畏。
融形復聞:仍然是講把一心三藏、無量法界圓融為一個本體,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復聞」,返璞歸真。「融形」,把一切有形有相圓融為一個本體,證到寂滅場地,就證入一心三藏。
不動道場:不改變一切的萬法,不改變當下這個肉團,沒有動它。所以明心見性的人,有沒有見哪個多了一個眼睛或者少了一個耳朵?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