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究竟了義來觀照,這個枷鎖難無畏,是指我們明心見性的人能夠正確地看破放下情執。父母、夫妻、兒女是不是三把枷鎖啊?這三把枷鎖來講呢,不能障礙他修道。我們許多人就被這三把枷鎖控制死了,父母夾在脖子上,是枷;夫妻枷在手上,是手銬;兒女呢,鎖在雙腳上,叫腳鐐。就是這三把枷鎖,他開不了,所以障礙了自己的道行。你可以作如是的觀照,是不是透過明心見性把這個名聞利養看破、看空了?他自然就有智慧來處理,理順方方面面的事情。果真做到這樣,他們不僅不會障礙你學佛,反而還會跟著你一起學佛。我們總是有一種逆反心理,總覺得身邊的親人度不了。確實比較難度,但是你必須把道理跟他們講清楚。即便你不能講清楚的時候,也可以請別人去講。有些人就是這樣的,自己家人講十遍不如外人講一遍。關鍵就在於我們要會用心。
音性圓銷者,音聲動靜二性,悉皆銷滅,即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故曰圓銷。觀聽返入者,即觀照能聽聞之性,逆流而入,故曰返入。如是,則入一無妄,不但聲塵銷滅,則色等諸塵,亦隨聲塵以俱滅,故曰離諸塵妄。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見等諸根,亦隨聞以旋復,根塵雙泯。以此妙力,加被眾生,故能令被難人民,而能稱名即成感應,禁系枷鎖,所不能著其身。(節選自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這是第八,劫賊難無畏。
滅音圓聞:「滅音」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離根解結」。對外面放下了,明心見性的人已經放下名聞利養了。這個「音」表一切的塵。「圓聞」,就是開了佛知佛見,知道萬法都是一念之所變現,圓滿了我們的佛知佛見,圓滿了智慧。
遍生慈力:這個「遍生慈力」就是無緣之慈。從第一義諦講,萬法無非是一個人一個念而已;從第二義諦講,萬法無非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兒女。這個「慈力」呢,是一種自性流露。
滅音圓聞者,即大士反聞入流時,滅音、而解脫聲塵,圓聞、而證極根性。塵滅、則外無敵對,根圓、則鹹歸一心,故能「遍生慈力」。乃至磣心毒人,亦不能起惡,悉化為慈悲眷屬矣!(節選自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我們大光明藏之行,斷氣以後經過地獄道、經過鬼道,我們都不會遇難,他已經斷了與那個方面的緣。這個慈悲之心與那個地方的氣氛不相適應。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經因為拒絕母親出海打漁,就踢了母親一腳,所以下了地獄。他踢了母親一腳這個心是不是嗔恨心吶?是不是要下地獄啊?當他下了地獄以後,看到那些小鬼被剝皮抽筋,他這個大慈悲心油然而生。馬上升起一種念,願意自己去替那些小鬼受罪。這個心一升起來,還沒有開口講話,他就從地獄飛到天上去了。因為他的這種心與地獄的氣氛不相適應。所以《楞嚴經》講到底,就是要成就我們的心,都是我們靠自利自救自護。所以叫做「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你這個心量很大的時候,就跟大氣球一樣,你把它按到水裡能不能按得下去呀?你再怎麼按都按不下去它。小氣球可以按下去。你的氣球膨脹到整個虛空法界那麼大,誰能按得下去呀?它自然是往上飛。你的我執很重,沉甸甸的,《楞嚴經》叫想升情墜,想就是看破。就像氣球一樣帶有浪漫主義、想象力,把名聞利養不看在眼裡。情墜,名聞利養是不是心事重重的?他一直往下墮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叫「滅音圓聞,遍生慈力」。
「賊不能劫」,從方便意義上來講,也確有其事,確有其理。真正行善積德之人,在遇到災難的時候,諸佛菩薩、護法神明不會袖手旁觀。如果自己有禪定功夫,他能把自己身體隱起來,所以賊都看不到。
昔尼宗本,高平金鄉人,幼有清信,日誦《普門品》,鄉黨稱之。後出家為尼,被虜所拘,急誦《普門品》,旋即得釋,歸路出冀州,復遇賊所逐,攀上枯樹,誠念觀音聖號,賊尋索不見,得免賊難。(節選自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九者、燻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慾。
這是第九,貪毒無畏。
燻聞離塵:修習耳根圓通,念念迴光返照,燻妄聞成真聞,離塵之後,六根也是擺設,自然六識也不會再有了,所以再也不會為男女之慾所動,他壓根起不了那個念。
天人的禪定之樂是欲界眾生男女生活之樂的一萬倍,再到四空天那種快樂又是有色界禪定快樂的一萬倍。那麼到了明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