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是混淆在一起啊?你跟外道不是講的一樣的嗎?模稜兩可啊。所以師父經常問「是不是啊」,回答「是不是」,跟這個「四種矯亂」可不一樣,你不要把我也變成末伽梨第二了。
汝諦思惟,無忝哀慕:「無」,就是不要,「忝」呢,辜負。不要辜負,不要辜負誰呀?不要辜負佛,也不要辜負眾生。「哀慕」,不要辜負佛對你們的慈悲、哀憫;也不要辜負你們自己對佛的恭敬、愛戴——我們本來是恭敬佛、愛戴佛,結果來講,被佛講這些話給搞得稀裡糊塗的。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尠。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關鍵的時候,文殊菩薩想來一個別開生面,幫助大家開智慧。文殊菩薩在這裡呢,表面上對佛講,佛需要他講嗎?實際上都是講給菩薩、講給佛的弟子聽,所以這是在演雙簧吶!
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發明」,就是佛開示、演講的意思。這裡的「二種」呢,就是色和心這兩個問題。「精見」,如果講狹義,是見分、見性。「色空」,是講相分。講究竟義,「精見」就是講心法,「色空」就是講色法。這裡色空的「空」是虛空,虛空在《心經》裡都是判為色法。《心經》裡的空是真空,虛空包含在「色不異空」的色裡。
是非是義:就是講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在這裡是方便說為真心本來面目。其實啊,是我們的見分、見性,你講它是吧,拿不出來給人家看;你講它不是吧,它卻刻骨銘心地就在,這個問題到底怎麼個解法。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前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吶;「色空等象」,這是一切的萬法。
若是見者,應有所指:他總結此會大眾毛病在哪裡呢?他們還執著一個有形有相。他們認為,如果講這一切的萬法是見的話,應該有所指,能讓大家看到。若非見者,應無所矚:如果講它不是見的話,我們就應該誰也看不到誰。所以他把這兩種疑惑在這裡歸納,是為了引起下面開展更好的討論。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現在不知道到底佛講話的用心在哪裡,你到底是什麼意思。故有驚怖:所以就驚慌了。
非是疇昔善根輕尠:這後面一句話是穩定人心。你別看你們現在懷疑呀,現在已經處於黎明前的黑暗,有疑才有大悟。「疇昔」,就是過去啊,過去即使證到四果羅漢,也是「善根輕尠」,「尠」,就是很不足的意思,「善根輕尠」就是善根不深、不固。所以佛在《大般涅盤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三》就講啊,阿羅漢的那個天眼不過是個肉眼,還不如受持《法華經》的這個肉眼,這個肉眼卻是佛眼。這個不一樣啊,神通與智慧不一樣。
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這是講文殊菩薩的兩個用意,一個是安慰眾生,一個是替眾生請法。在這個時候來講呢,其實他不請法佛也知道,他無非是在這裡緩和一下氣氛,讓大家放鬆一下,是為了堅定大家的信心。所以他講的這個話與前面佛追問的話,以及阿難反過來追問佛的話,是不是一個意思啊?也就是說進一步地請佛就任何一個物體來開示,你不能講它是見,又不能講它是非見,把這個道理講明白。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這段經文比較長。我們到這裡告一個段落,先來解釋一下。
十方如來:包括過去世、現在世一切的已經成就的如來。及大菩薩:特指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自住」,就是他們已經住於佛家,已經住持於「一心三藏」大法之中。這個「三摩地」就是法華三昧,就是首楞嚴大定。我們現在如果說你刻骨銘心地深信「一心三藏」,一點點都不懷疑,那你就是「自住三摩地中」。
見與見緣:這裡的「見」就是我們的見分。你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你的這個眼識、你的這個意識跟你那個第七識,現在還有沒有分別了?在見道位,你已經到了見性、見精這個程度。你看這個手掌,心當下能看到這個拳頭,這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