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明白了《法華經》《楞嚴經》如來藏的道理,一切東西都是自己一個念,誰不是誰啊?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可以斷章取義。下面加一個「示」,是不是這個真心本來面目是現成的?在哪裡講就在哪裡拿,當下現前。在《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佛講,「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故,開示眾生悟入佛知佛見」——與那個「開示悟入」是不是一個意思啊?因為當下就在,即開即示,不需要找。開口說來即是,隨手拈來即是。我們講經說法,講宇宙人生真理,看到什麼拿什麼,看到眼鏡盒拿眼鏡盒,看到茶杯拿茶杯,看到花拿一朵花,這就是如來藏,這就是我——所以叫「今當示汝」。
無所還地:那還不掉的東西在哪裡?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總地來講,這段經文及下面還有一部分,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八還辨見」。怎麼八還辨見呢?佛在這裡呢,講了我們這個自然界有八種普遍的現相。下面先來具體解釋這段經文。
此大講堂,洞開東方:佛以當時所在地「大講堂」為場所;「洞開東方」,大門向東而開。
日輪昇天,則有明耀:太陽出來了,是不是有明亮的這種形相啊?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中夜黑月」,就是沒有月亮的夜晚,特別講個「黑月」,雖然看不到月亮,月亮在不在?它是不是還在那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方呢?它只是黑的而已。那為什麼月亮一會黑,一會明?這都是我們的同分妄見。「則復昏暗」,這是暗相。「雲霧晦暝」,這裡晦和暝都是作為黑暗來解釋。
戶牖之隙,則復見通:「戶牖」,這是門窗之間;「則復見通」,把門一開是不是通的?牆宇之間,則復觀壅:「牆宇之間」,牆與牆之間;「壅」,就是不通達之相。分別之處,則復見緣:我們睜開眼睛分別各種各樣事物,就形成各種各樣的因緣。
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這兩句話要調一下,把頑虛改成空性,空性改成頑虛,否則這句話不好解釋。應該是,「空性之中,遍是頑虛」,虛空與具體的物體之間,我們看到的是不是虛空啊?叫「頑虛」;這個房間裡是不是空?這個房頂、地板、牆壁是不是體啊?我們看見這麼大的頑空,已經受到這個體的限制,跟外面的虛空不一樣。房子裡面的空叫頑空,在房子外面的空叫虛空。這是第六種相,是頑虛之相。
鬱孛之象,則紆昏塵:昏塵是灰沙這些東西,也就是說由於這個「昏塵之相」呢,造成了我們眼前這種鬱孛之象。澄霽斂氛,又觀清淨:「澄霽」,就是雨後天晴那種氣氛,斂氛是把那些紛飛的塵土收斂了,所以空氣顯得很澄淨。「霽」呢,一般地是指雨後初晴的陽光。「又觀清淨」,「清淨」是我們得到的清淨之相。
佛在這裡列舉了我們比較熟悉的自然界八種現相,這八種相都是我們的感覺、意識心——感到光明相,感到黑暗相,感到通達相,感到堵塞之相,感到異相 (異相就是由於分別產生千變萬化的那種異相),再感到頑虛那種同相。一個頑虛,就是個虛空,它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相啊?再一個,渾濁之相、清新之相,這是八種相。
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汝鹹看此諸變化相:「鹹」,就是都,你把這八種變化相都好好看看。吾今各還本所因處:我幫你把這八種相都還掉,看怎麼還法?從哪裡產生,我就往哪裡還。
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我們感到明亮的這個相怎麼還給太陽呢?我不看太陽了,不就沒有明相了?是太陽照的,還給你了,我眼睛不看太陽,就沒有明亮相了。暗還黑月:「暗」是暗相,「黑月」就是夜裡,我眼睛不看夜裡了,我就沒有夜裡有暗相的這種意識心。這個還相是把心還掉,這個心是意識心、妄想心。
通還戶牖:有通達的那種感受,我不看門窗是不是就還掉了?壅還牆宇:我不看牆體,就不會有這個閉塞壅塞這種感受。
緣還分別:這裡的「緣」是千變萬化之相,也就是異相。我眼睛不睜,看不到千差萬別的東西,是不是就沒有種種的分別妄想了?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