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第19講

虛還空:我不對著這個頑空打妄想,我看到花花綠綠的世界,是不是馬上這個頑虛的這種心識就不存在了?就還掉了,沒有了。

鬱孛還塵:鬱孛,這種昏昏擾擾的相屬於塵土飛揚而產生,我不看那個塵土飛揚,是不是就不會產生這種昏昏擾擾的感受啊?清明還霽:清新明亮的感覺,就是因為雨後天晴那一個時空;那我離開這種環境,清明的感受就沒有了,還掉了。

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佛用這八種情況來代表這世間的一切萬法。這裡「不出斯類」應該是「可比斯類」,可以做這個比方。世間不光是八種相,還有無量的相。一切的萬法,凡是耳聞、目睹、身受,都可以還。環境一改變,你就還掉那個環境了。貴在舉一反三。比如說,我看到了張居士,有個張居士印象;我不看張居士,我來看李和尚,是不是把張居士這個相還掉了?要注意,一切萬法都可以還。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你見到這八種現相的那個能見的東西你還給誰?我們還的是所見,能看的東西能不能還?如果還給它了,那你等會兒再看這花,你能不能看到了?你還掉就看不到了。那麼我們能看的東西是這個東西、能聽的東西是不是還是這個東西?如果把能聽的東西還掉了以後,那師父在這講話你能不能聽到?你不能聽到了。這就是幫助我們把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分別心,返回到能夠產生這六種意識心的那個第七識,要暫且回到那裡去。這個一步一步地來。

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如果能見的種子還給了明,暗來也見不到,花兒來也見不到。由此我們還要把它擴充套件,不僅見不到暗,而且聞不到香,而且聽不到音、嘗不到味。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把它發揮一下。這個「差別」是十法界森羅永珍、千變萬化,無不在內;但是我們能見的這個能沒有差別,它就是一個東西。所以「見無差別」講成嗅無差別、聞無差別、知無差別,對不對啊?這裡的「見」是表六種功用。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能還掉的都不是你。也就是講這六種意識心是不是我們呢?不是啊。

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你還不掉的那個東西它不是你,而是誰啊?所以這個法大家感到是不是講得很彆扭啊?很難講。在這裡的時候,佛講能還的不是我,那我們真正把如來藏道理完全搞明白的人,能還的東西是不是我?而且還給了太陽,太陽是不是我?所以我們對人講法講到這一點的時候,必須要畫龍點睛。

好好想一想,我們為什麼發願把一萬年末法扭為正法,要把彌勒佛下世前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滅法扭為正法。只要《法華經》《楞嚴經》住世,就代表正法住世。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發心,我們生生世世都要回到娑婆國土,弘揚《法華經》《楞嚴經》。人有大心,一定會力隨願來,緣隨願來。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講到這裡的時候,你總該知道了吧?你還不掉的那個東西明明白白就在眼前。「本妙」,本來就在啊,什麼時候離開過你啊?無始以來一直就是你,妙就妙在本來就在那裡你還不知道。「明淨」,明明白白在這裡,怎麼「淨」呢?這裡用通教的概念來解釋。在沒有看沒有聽之前,那個東西沒有任何的形相大小、動靜起伏,是不是叫「淨」吶?但是它隨時可以顯現出千變萬化,這就是我們的如意寶珠。你不明白這個東西,沒有明心見性,而來盲修瞎煉,你怎麼樣修都是魔業。「汝自迷悶」,「迷」,就迷在自己不認識自己,騎在馬背上還在找馬。「悶」,就悶在把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忘失在自己的煩惱習氣裡。

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我們本自具足一切自在妙用的智慧德能,而不懂得受用,卻在迷惑顛倒裡受輪轉。我們想一想是不是很冤枉?

比如說我們的心是這個東西(氣球手套),從第七識開始往後面,第八識、第九識、第十識……他不明白這個道理,他知道前面六識時,他在這裡(前六識)輪轉;他往後明白我們的心了,全部懂得了,他輪轉不輪轉了?他得大自在了。明明都是自己的東西他卻不用。

是故如來,名可憐愍:所以啊,如來講你們這些眾生是可憐憫的人啊?怎麼可憐憫啊?你本來是佛,卻不知道自己是佛;告訴你們是佛,你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