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講

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經文同前面那個眼入來講,我們對一下號。

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急塞其耳」的「塞」是不是跟前面「瞪發勞相」的「瞪」相對應?那麼「耳根勞故,頭中作聲」的「作」是不是前面「瞪發勞相」的「發」呀?「作聲」是不是前面的「瞪發勞相」?是不是前面見到「空中花」啊?

兼耳與勞:這個「耳」就是耳入,也可以把它叫做聽覺、聞性、聽精,實際也是見分,是見分的另一種表現;「勞」,從這個字面上來講是聲音;實際上,「耳與勞」比喻十法界的萬法。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都是我們的一念心。注意,不要機械地非要認為耳朵就是能聽,有些特異功能的人耳朵還能聞香,耳朵還能看字。實際上,六入也是一種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的交相成就。

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有振動了,我們聽到了聲音,停止了以後是不是聲音吶?也是聲音,那叫靜音。你這個能聽的東西沒有丟失。

「發聞居中」,外面動和靜這兩種對待之法,反映到我們裡面的自性。也就是說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反反覆覆地作用,然後自然而然形成了能聽的這種聽聞性,在哪裡呢?居耳根之中。「吸此塵象」就變成反作用。「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叫作用,「吸此塵象」它就有攀比心了,作用與反作用。「名聽聞性」,名為聽分,是耳入。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此聞」,就是聽聞性,就是耳入。

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如果這個聽聞性是因為靜所生出來的,那就只能聽靜,如果動來的話它就聽不到。

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如果聽性是因為振動的聲音才能產生,那麼聲音過後,你應該聽不到靜音。

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從根生」,就是從耳朵生。那麼耳朵無論是勝義塵還是浮塵,它沒有動靜之相。

如是聞體:這個「聞體」就是指肉團耳根。本無自性:從根本上來講,這個肉團根它沒有動靜這種個別性;還可以從第二個角度來觀照:外界沒有動靜這種聲塵,那麼根據佛法裡單根不立,外界沒有動靜之塵,那聞體有沒有聽聞動靜的這種個別性吶?也沒有。

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如果我們能聽的那個聽精是由虛空而產生的,那麼這個虛空還叫虛空嗎?那虛空就叫耳朵了。因為這個能聞之聞屬於靈體,「虛空」,在佛法裡把它叫做鈍空、頑空、頑礙之體,這是兩回事。即使虛空能聽的話,與你有什麼關係?是它聽到的,不是你聽到的。張三能聽到不等於你就能聽到,不是你的聽聞之性。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耳入」沒有個實體,它並不是因緣和合所能產生的東西,也不是自然所生之法。它可以隨著因緣之法顯現出來。這些都是我們的同分妄見。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經文是講的鼻入、嗅精,能嗅的這種嗅性。

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急畜其鼻」的這個「畜」是不是就是用手塞耳朵的「塞」呀?就是前面瞪發勞相的「瞪」。「畜久」就是瞪發勞相的「發」,「冷觸」就是後面的「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這個鼻入所對的是香塵。香塵包括什麼?通塞、冷熱、香甜等感覺。因觸分別:眼對色是色觸,耳對聲是聲觸,鼻對香是香觸,都沒離開觸。

通塞:感冒以後鼻子是不是就塞了?憋住氣的時候是不是也塞了?虛實:「通」就是「虛」,「塞」就是「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一步一步地叫我們看破放下。我、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