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講

都是我們一個念在「瞪發勞相」。所有的東西都是「菩提」,瞪到的是佛,你就是佛相;瞪到的是鬼,你就是鬼相。就看你怎樣變。

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嗅聞性」就是嗅精,也叫鼻入。這裡就是解釋那個「瞪發勞相」是怎麼形成的,仍然把它迴歸到我們的真心本性。

由於這個通和塞這兩種妄塵作用於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叫「黏湛發妄」,這兩種通塞之相呢,黏住了我們的真心對它進行作用——其實它自己是不是真心啊?是我們自己在調理——發出能見通塞的這種妄。因為通塞黏住了我們的真心,真心就變成了能夠感受通塞的這種東西——在小乘法叫法生心生,大乘法裡叫做隨緣顯現。

那麼我們說能見的東西,需要不需要它來作用我們才能產生啊?不需要,我們本來就有。包括通和塞都是我們心變出來的,本來就有,那麼它這麼一來,我們就隨緣顯現一下。

因為這兩種妄塵的作用,「發聞居中」,這裡的「發」就是引發,引發我們能夠嗅——如果這裡講「發嗅居中」就更好,但是聞可以通一切。眼睛看見是不是也叫聞?「居中」,即居於鼻根之中。「吸此塵象」,這裡就變成反作用了,吸收。這個吸還包括能夠分別,這裡的分別是第一念分別,是一種直覺;如果有第二念分別就已經變成意識。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這裡佛講了,六識離塵無體。那麼實際六入是不是也是離塵無體?離開了通塞二塵,就不能顯現出它的體來。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果我們能嗅的這個嗅精是從通暢而來,那我們永遠都不能知塞。

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反過來講也是一樣的。如果嗅聞之性只有鼻塞的時候才有,那好了,鼻孔通的時候你能不能聞到香甜苦辣啊?能不能聞到通啊?也聞不到。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根生」,如果講這個能嗅之性是由鼻根自生;「聞機」就是嗅性,也就是鼻入,又換了個名字,「機」是一種能動作用;「本無自性」,鼻根自己並沒有個別的那種能聞通、能聞塞的聞性。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如果能聞的這種能聞之性是由虛空而產生,那會變成什麼道理呢?變成虛空來聞你了,不是你聞虛空了。即使能聞的話,那麼空的那種聞性與你有什麼關係啊?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能聞之性也是我們本來本能的智慧德能,它借因緣來顯現,但是並不是因緣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所生之法。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於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經文是開示舌頭的這種嘗性,也就是舌入。

譬如有人,以舌舐吻:「舐」,就是自己舔自己的舌頭,自己舌頭跟自己嘴唇相吻合。熟舐令勞:舔的時間長了,這個勞不是講疲勞,是舔出味兒來了。這個「舐」呢,就相當於前面瞪發的「瞪」,塞耳的「塞」,畜鼻的「畜」。

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不動的時候沒有甜味,沒有苦味。口有甜味、苦味相當於耳朵聞到動音,口有淡味相當於耳朵聞到靜音,是打這個比方。

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舌頭能嘗的嘗性,也可以包括舌根這個肉團。「勞相」,就是嚐到的那種味塵,甜苦和淡都屬於味塵。「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都是我們一念真心所變現的十法界之相,當下就是這一念顯現。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進一步解釋這種「知味性」、這種舌入、這種嘗性,整個的過程要體現出作用與反作用。甜苦與淡這兩種相對待反映到我們無形無相的真心之中——無形無相的真心之中本來就存在著知道甜苦與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