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第36講

慎,是不是就要嶄露頭角啊?我們可以想象,生相無明變現之前就是真空,寂然、如如不動;只要有它,是不是時時都有可能要惹禍?就是因為這個生相無明,它動一下念,比如我這個真心本來面目到底怎麼回事?怎麼在這按兵不動?就是「因明立所」。立的這個「所」就是在三細無明裡面的第一個無明,叫「業相無明」。所以這個「業相無明」跟「生相無明」很難區別開來,我們一般把生相無明說為因,把業相無明說為果;把生相無明說為能,把業相無明說為所。在某種意義上,這個生相無明也就是業相無明,但作為一個次第,我們心細一點就能分別清楚。那這個「生相無明」或「業相無明」就是第一個念。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既妄立」就是講業相無明,既然已經妄現,注意啊,這個「妄立」和「生」都不可以解釋為「生」,都是解釋為「現」,這是翻譯《楞嚴經》用字方面的錯誤,前面已經解釋了。這個「生」和「立」,祖師大德解釋的時候,都是講「帶出」或「現出」。怎麼帶出和現出呢?「生相無明」也好,「業相無明」也好,「轉相無明」也好,是不是都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它有沒有誰生誰?沒有啊!它隨緣自己在變現,這就是好玩,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那有了第一念以後,愁不愁有第二念、第三念?所以會造成什麼情況呢?原來無形無相的真空從此出現了有形有相的虛空,有了一個業相無明。這個業相無明,就自己站到自己的對立面。

打個比方。有時候一個人傻呆呆地不知道在想什麼,旁邊走來一個人問他在幹什麼,他嚇了一跳,他想:「我在幹什麼?我剛才什麼也沒有想。」那剛才發呆的時候就是真空,就是真心本來面目。當你從這個狀態出來的時候,第一念想到:不好!快十點了,要回去燒飯!「不好」兩個字已經變成兩個唸了。這時頭腦裡就已經有了虛空的感覺,有了空間萬法的感覺。這個比喻容易理解。這就是「所既妄立」,是頭腦裡有東西了,帶出了東西,那就是「業相無明」。

「生汝妄能」,「妄能」在三細無明裡叫「轉相無明」,也叫「見分」,也叫「第七識」。怎麼「妄能」呢?想到要燒飯了,你這個時候是不是圍繞這做事了?不光是知道,而且做了。所以這個「妄能」,就有了第二念。這個第二念代表無量念,就對著這個虛空——因為業相無明出現以後,真空變成虛空,他眼前有了東西了,在打妄想:這個虛空到底怎麼回事?這麼一打妄想來講,後面東西又跟上來了。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先解釋第二個「異」。這個「異」就有境界,就有現相,就有東西出來了。這個東西也不能講它是虛空產生的,虛空若能產生東西,它還叫虛空嗎?由於對著虛空打妄想的這個因緣,我們心裡本來存在的這種現相——風雲雨霧、泥巴瓦塊、天人鬼畜,這些都是我們的相分——就帶出來了,叫應運而生,隨緣顯現。但是在這裡佛為了逐步開示我們,這個「異」是作為殊勝意義上的那種有形有相的東西,叫勝義色法。肉眼看不到,用現代高倍電子鏡可以看到,層次比較高的天眼能夠看到,叫「勝義色法」。這個「異」叫「現相無明」。我們剛才講的第一念是業相,第二念是轉相,第三念是現相,這是「無明不覺有三細」,「無明」就是那個「生相無明」。它無意之中把這三細全部帶出來,叫「三細無明」。

那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對照一下:「無同異」就是講第一念——業相無明產生以後,我們無形無相、真實存在、卻不能感受到的真空,隨著這一念業相無明而渾濁為晦昧虛空。晦昧虛空僅僅就是一個虛空。虛空如果說沒有山河大地來對比顯示,你能不能叫它同?能不能叫它異啊?如果沒有這些對比就產生不出「同」或者「異」的這種概念,所以當初這個「無同異」叫虛空。也就是虛空之中,「熾然成異」,「熾然」,這裡帶有感慨萬分的意思——啊呀,這個虛空中就這麼明目張膽地現出境界相來了,這是怎麼回事啊?佛在前面已經解釋了,空中花,它不是空中產生的,也不是眼睛產生的,它是我們心中本有的那種性具功德隨緣顯現。佛在後面方便說為「一念堅固妄想而有色法」,就「熾然成異」了,也就是說有形有相的色法是隨著我們堅固的妄想而隨緣顯現。

所謂「堅固」是講這個色法有形體而言,叫「堅固」,並不是指我們打妄想時間的長短,越長越堅固。不論你心力大小,都是堅固妄想。地球人心力比較低,我們得反覆反覆想,堅固的妄想也能生出色法來。這個「熾然成異」就包含地、水、火、風、金、銀、銅、鐵等無量的萬法,但在這個時候叫「勝義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