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知要加上眼睛才能看外界,是這種「所明」你才能明的話,那不是覺,那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無能無所,它是一個念。《楞嚴經》在後面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我們的心本來就是知見。就跟那個老居士看到晚上九點鐘,本來就是明啊,當後來老婆一叫,再加上燈一亮,他馬上又依賴眼睛,依賴外明那就變成無明瞭。那個時候我們能看到燈光很亮的時候,就是無明。無明不僅指黑暗,連外界的光明都是無明。
要好好觀照我們的自性本心。只要我們有了對待,就陷入無明;但是,當我們知道了我們有對待、有無明,那麼即使在無明之中,也已經明。那我們明心見性了,沒有燈光你能不能看書啊?(不能),這叫「戒壞見不壞」,因為我們無量劫以來形成的習氣不能一下改掉,佛也不轉定業。當本期生命結束之時,我們現在證得的比量功德當下現量現前。
「無所非明」,「無所」才是真正的大光明。為了便於理解,可將「無所」二字理解為「無所之明」,即「離開六識的那個本明」;「非明」,不是你富樓那講的那種明,你講的那種明叫「無明」、「妄明」!
這兩句話在解釋上的跳躍性很大。不這樣跳躍,不這樣變動,你沒有辦法理解。這段經文有重要的幾句我感到很彆扭,講老實話,我起碼參閱了五六種版本,一定要非常珍惜師父的勞動成果!因為這段經文太難解了。如果不把前後貫通,你根本沒有辦法解釋。「非覺」跟「非明」,如果按照字面來講,「非覺」跟「非明」是一個意思。你怎麼上面講「有所非覺」,下面又「無所非覺」?是不是看起來語法一樣的?可是語義上不好解釋,怎麼「有所非覺」,「無所」也是「非覺」?那明白了「如來藏」道理,在遇到諸如此類的經文的時候,你可不要死在經文上,要用智慧來融會貫通。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這句是強調解釋「有所非覺,無所非明」這兩句話。「無明」,就是指富樓那講的「心有知,眼睛有見,外界有明,那才叫明」,即富樓那所認為的那個「覺明」,佛講這是「無明」,這是「妄明」。「又非覺湛明性」,它不是我們的本覺、本明;「湛」是明明白白、靈明不昧之義。只是你把它忘記了,你不理睬它了,但它並沒離開你,這都是方便說。雖然我們本覺、本明變現了無明,當我們明白無明不是本明的時候,無明當下是不是明啊?(是)。這是佛沒有辦法的辦法來引導,如果不這樣講的話,就跟啞巴看到賊一樣,他心裡知道,嘴巴講不出來。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性覺」,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明的,不需要另外加明;「必明」,而你認為一定要給「性覺」加上一個「明」才能明。如果你非要講眼睛看才能明,外面有亮才能明,那麼你這個「性覺」來講,「妄為明覺」,這裡「明覺」就是無明;「妄為」,這個無明當下是不是就是我們的真心吶?但真心這個時候已經帶妄,叫「帶妄顯真」。始終要明白,真明、無明都是一個念。乃至有形有相的萬法都是我們一個念,它是隨緣而變現出來,不存在誰生誰,就是一個東西。誰生誰啊?老子生兒子還是兒子生老子?非老子生兒子,非兒子生老子,非老子不生兒子,非兒子不生老子,是這個道理。你不能講誰生誰,你也不能講誰也不生誰。老子、兒子、爺爺、姥爺、牛馬豬羊都是一個東西!就跟這個拳頭一樣,變化出無量的手指、無量的萬法,是不是都是個拳頭?既然都是個拳頭,那無量的萬法,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沒有)。這裡的「明覺」可說為我們的生相無明。
覺非所明:注意,從這裡開始,到「故有水輪含十方界」,這裡有168個字,這是師父根據自己的觀照,把它說為《楞嚴經》的基礎、精華。在前面從「汝稱覺明,為復性明」到「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段叫開堂白;從後面「故有水輪含十方界」往後還有一大段,叫後續,也很重要。把頭、把尾、把中間連貫起來好好地觀照,我們會因此而大開智慧!
「覺非所明」,「覺」就是真心本覺,就是我們的大光明,它無形無相、如如不動、不生不滅,本來具足一切的萬法。一切的萬法包括動相、靜相、有相。注意,在這裡是按照通教、別教的說法把這個「覺」說為空如來藏、真空,因為這是方便引導。「所明」,就是前面講的「明覺」,就是「生相無明」。
因明立所:這個「明」就是「生相無明」。要明白,生相無明也好,後來的什麼枝末無明也好,都是心的性具功德。怎麼「因明立所」呢?既然我們有了生相無明,生相無明已有一種能動的能,那它稍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