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第29講

生出第三個意識界嗎?不能生出來。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這裡就是佛破自己過去講的小乘因緣法。實際上這個「三處」在這裡講了眼識一處,那麼這裡眼入在前面十二處裡是不是已經破了?那麼對於這個色塵,在前面空中花是不是也破了?所以在這裡是進一步地把它再帶一下子。你不能講眼識破了,那個眼入前面破了,後面還又成立了。

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眼」是眼入,第一個「色」是色塵,第二個「色」應該改成意識的「識」,「及識界三」。這段經文後面連續的還有五個方面,都要改成識。「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如果用前面的六入、十二處講,這裡面還可以加一句-——則眼與色及識界三,本來虛妄,非因緣非自然,即因緣即自然。這個法已經重複多次了。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此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云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復從誰立?若生於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首先要明白,這個耳識就是耳朵對聲音的一種感覺。講是動靜二相,但側重於觀照動相,更容易理解。如果講我們耳朵對動靜的感覺是由耳朵自己產生的,那會造成什麼局面?「既不現前,根不成知」,耳根要產生直覺,必須要有動靜二塵這個所知。沒有這個所知,能不能形成這個能知啊?單根不立,連叫耳根都叫不出口。「必無所知」,沒有所知的這種動靜二塵。「知尚無成,識何形貌」,就不能造成能知,就談不上識。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阿難非要強詞奪理——是因為它沒有動靜之音,所以我才沒有耳識,並不是因為我這個耳朵不能產生耳識。

云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雖然沒有動靜,耳朵對外面,比如說風吹過來了,耳朵是不是有感覺?實際就把這個耳識降低為身識。耳識同時還具有身識,當耳入對著外面拖拉機聲音響的時候,它首先就有身識感覺到的振動,它同時還能感覺到這是拖拉機的聲音(這是耳識)。

則耳識界,復從誰立:耳識界一定要能對外面的種種的音響動靜作第一念直覺判別,而我們的身識界,注意,它只有離合這種判別,離合的判別與各種聲音的動靜的性質不一樣。不管是眼識、耳識、鼻識,是不是都有離合這種感覺啊?所以這是基礎,這是身識。不能把這個身識來混同於耳識(眼識等)。耳根離開聲塵,耳識界怎麼能成立呢?

若生於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到這就轉計了。既然不是耳朵生,那就是聲音生了,二者必居其一。所以這裡假設,我們這個耳朵的這種直覺感受是因為聲音而有,與我們耳朵能聞的聞性就沒有關係。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亡」,解釋為無,沒有的意思。「無聞」,在我們耳朵這個能聞的聞性裡,就沒有這個聲相的所在之處,也就是說我們就沒有所聞。那麼「識從聲生」,這裡應該打一個問號。也就是說耳識從聲音生的,怎麼能成立啊?我這個能聞的聞性都不存在了,那這個「識從聲生」與我們聞性有什麼關係啊?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鑑於其強詞奪理,我就是聞到這個聲音。好吧,就依你所說,「許聲因聞,而有聲相」,那麼因為這個耳識是由聲相產生的,所以「聞應聞識」啊。「聞」,就是聽到。想想看,我們耳朵能不能聽到這種感覺?聽到的聲音是無情的色法,而耳識是有情的直覺。這兩個東西一樣不一樣?

不聞非界:耳朵都聽不到這個耳識,你能不能叫耳識界?聞則同聲:如果能聽到耳識,耳識豈不成了無情的聲塵?耳朵能聽到耳識,有沒有這個道理啊?我們所聽的一定是無情的色法——振動與靜止這種聲音,而不能聽到這種感覺。下面進一步分析。

識已被聞,誰知聞識:大家都知,耳根是能緣,聲塵是所緣,耳識是增上緣。能緣和增上緣都是心法,如果都變成了色法,那「誰知聞識」啊?誰還來分別能所啊?這裡就是說,能緣、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