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緣實際上都是一種能量,唯無情才是所。耳識本來是心法,如果變成了所聞,不是也就變成了塵法?色法有沒有分別能力啊?所以「誰知聞識」,誰還來分別這個聲音的長和短吶?既然不能分別,耳識是不是失去了它的作用?
若無知者,終如草木:這裡進一步解釋「誰知聞識」。它已經變成了色法,已經沒有了分別能力。「若」,就是這樣的道理啊。如此啊,這是個無知者啊,跟草木一樣。這是進一步解釋那個由聲塵產生的耳識,如果這樣一推理就變成了無情。所以我們這個耳識這種直覺,這種一念分別,不可能由無情的聲塵而產生。或者說,聲塵是一種無情的頑鈍的色法,而耳識是一種靈知之性,無情的頑鈍之法怎麼可能生出靈知之性?佛在前面好多這種解法,我們可以這樣變通,幫助理解。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不應由耳入與聲塵共同生成耳識,這是破共生。
界無中位:前面講眼根和色塵共生的時候,涉及到「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這三句話,我們解釋的時候可以把它補充進來。「雜成中界」,如果講這個耳入與聲塵和合而生成耳識,那麼合的時候中間要有痕跡;離呢,「離則兩合」,怎麼兩合呢?把我們這個耳識這種直覺分一半給耳入,再分一半給聲音,能不能分開呀?所以「界無中位」作這樣的解釋。則內外相,復從何成:界無中位,內根、外塵之相怎麼成立?
那麼,我們可以離開經文用自己的心來觀照。再三強調,我們要深深地觀照一心三藏這個基本原理,懂得了以後,要落實到具體的問題上細細地觀照這個真心的妙用。把這些道理搞明白,我們真是如痴如醉。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解脫了,我終於知道了宇宙的奧秘。
外面的耳根與聲塵都是這種虛妄的因緣,真正來講我們這個耳識它本來就有。你有耳根、有聲塵的時候它(耳識)也有;沒有耳根沒有聲塵的時候,它是不是還是有啊?雖然有,但是由於我們的同分妄見,所以非要透過耳根與聲塵才現出來。如果我們的同分妄見,是非要透過耳朵和光現出來,是不是也能現出來啊?如果我們要改變這種規律,別業妄見也能改。
所以耳朵不僅能聽到聲音,能聽到光,還能聽到文字——生活中就有這種人吶。有些是今生經過艱苦的努力,有些是前世修成這種功夫,今生今世帶過來。如果我們要想得到的話,在中陰身期間就能得到,不需要修。到了三禪天以上的人,六根都是通用的。眼睛能看、能聽、能吃、能說話。這是天上三禪天以上人的那種同分妄見,是一種功夫。對地球人來說,難度稍微大一點。因為我們煩惱習氣比較重,心力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但是我們只要細細地觀照也能體會出其中的法味。
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所以我當年跟你們講的耳根為能緣、聲塵為所緣而產生了耳識界,這種說法是戲論法呀,「三處都無」啊。這三處都是虛妄的,沒有真實來源之處,在十法界裡找不到它的來龍去脈;雖然沒有真實來源,但是它隨緣顯現。
則耳與聲,及聲(識)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我們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出耳根、顯現出耳入、顯現出聲塵,還顯現出耳識,都是自己顯,而且都是一個東西。在究竟意義上,耳根是不是就是聲塵?聲塵是不是耳識?耳識是不是眼識、眼入?沒有哪一樣不是哪一樣。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覆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