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特別是我們修行人吶,要好好檢點檢點,因為我們是修行人,連世間人都懂得相安無事。許多人老是要爭個理,沒什麼理好爭!都是一個人,有什麼理不理?爭理那都是在迷惑顛倒!你講誰是誰、誰又不是誰?那麼我們學「如來藏」白學了。
所以我們當習氣來的時候,想想「五體投地」,你有沒有做到五體投地?當我們在為自己的名聞利養考慮的時候,你想一想「偏袒右肩」,你右肩「袒」了沒有?你是承擔如來家業的料子啊!不能一天到晚在搞個人名聞利養啊!當我們在講廢話的時候,你想一想是不是「而白佛言」?你是白佛言還是黑佛言?時時提起觀照,必得奇蹟。你莫名其妙地發現,「哎呀,我現在怎麼變得這麼好了?」講起法來頭頭是道、靈感爆發,就是因為你破除了煩惱習氣。佛眼中一切眾生皆是佛,可不是口頭禪哦!凡夫眼裡連佛也是凡夫,他就那麼認為。
戰國時有一位思想家叫韓非子,作品中有個《說難》講了一個故事。一個人家裡丟了一把斧頭,他老懷疑隔壁的人偷他的斧頭,他怎麼樣看他都是個賊,連笑他認為都是裝出來的。等他自己從床肚子裡面把斧頭找出來,一下想起來了,「哎呀,是自己昨天下午做事情放在這裡。」再看那個人,怎麼樣看他都不是賊。
所以當我們感到別人很壞、很黑暗的時候,你趕快懺悔,是你已經變得很黑暗、很壞!你馬上對這個人生歡喜心:「哎呀,他不就是佛?」「他就是我前世的老爸、他就是我。」你心裡馬上改變過來,會感覺到他很可愛,你馬上會注意看他的長處,「這個人對三寶赤膽忠心,他總是一心想大家都成佛,我怎麼會這樣看待他?」你馬上就改變過來。我們這個心很奇怪呀,它時刻都會千變萬化。所以怎麼樣成佛啊?命自我立,只看你怎樣用自己的心。人家打你一拳、踢你一腳,「阿彌陀佛,謝謝指教!謝謝關照!」
及諸大眾,傾渴翹佇:「傾渴」,是非常飢渴,一時等不得三刻了,當下就渴得要命;「翹佇」,是講小鳥在老鳥餵它吃東西的時候,尾巴撅得很有勁,頭翹得高高的——這是比喻大眾以非常飢渴的心態來求佛法,求開智慧。
欽聞示誨:「欽」,舊時對帝王的決定、命令或其所做的事冠以「欽」字,以示崇高與尊敬。佛為法王,所講真理更為金口玉言,弟子理當尤為恭敬。在這個問題上要會用心。你們現在有老師,你們今後也要當老師,自己檢點一下學生對老師的心態、對父母的心態、與對一切親朋好友的心態、對各個層次領導的心態。老師是世出世間第一尊貴,上至國王皇帝,他有沒有老師?上有父母,有沒有老師?一個對老師不恭敬、不忠誠的人,他是沒有出路的,是沒有前途的;但是要懂得找一個真正的老師。佛在經典裡也有教誨:你如果找到邪師,那就叫「師與弟子俱下地獄」;你找到明師,「師與弟子皆成佛道」。在《楞嚴經》反反覆覆強調這個問題。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這裡的「面門」與後面的六種震動相對應。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都在「面門」?雖然講意根在心臟,但真正起妙用的是不是在頭腦裡?這是表「始覺智」。六根對六塵、十八界開始覺悟,首先從六根覺悟,與下面「六種震動」相對應。佛在講開示之前是從哪放光?是從這裡(指頭頂),是顯現出「不空如來藏」——自己雖然眼睛看不到,心裡就知道有頭頂。這是從這個角度來表根本智慧。在開示了一段法理以後,信眾已經有所悟處,這個時候呢,就體現在「面門」,這六根也叫始覺智。「種種光」,是表無量的智慧德能。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這是打比喻,法力無邊。你如果真的認為佛後面現許多許多光,不要說「百千日」,有兩個太陽的話水陸空眾生也統統會變成焦炭。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方便說為一佛出世,面對十方法界講法,皆得受益。用四悉檀來講叫「世界悉檀」,普遍能得到受用。講究竟義,當人當下六根對六塵產生六種意識,就是完整的「普佛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叫「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同樣作兩種觀照:先方便觀照。哪六種震動?從聲音上來講,擊、震、吼。比如敲桌子,這是「擊」;那麼擊了以後是不是感到空氣裡有震動?量變引起質變,越來越大就形成了「吼」。我們境界總是不斷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