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討飯那樣的心態來求佛法,把老師、把善知識當做貴人。就如印光大師所講:「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這是真的。不以謙卑之心求法,你不能入道;你是來求法,不是來鬥法。《法華經·藥草喻品》講得很清楚:老天爺下雨,平等供養一切樹木花草,可是一切樹木花草得到的受用不一樣:大樹感到多多益善;中等樹,「哎呀!吃飽了,脹的」;小樹吃撐了它還生煩惱;小草直接就給那個雨淹死了。可是老天爺是平等心供養啊!師父登臺說法,也是以平等心供養一切眾生。心量大的人呢,讚歎:「太好了!太妙了!講得越多越好啊!」心量中等的人呢:「還可以嘛!」心量小的人他生煩惱:「你算老幾?你來教化我?」當你講到什麼事情,「啊?是不是指桑罵槐對著我來的?」心量大的人:「哦,師父講的這個事情正好是我的毛病!」他感恩戴德,一下把毛病習氣丟掉了。聽經聞法,首先要調理好自己的心態。這叫「乞士」。你乞了沒有?一定要放下我執,要破除先入為主種種的心態。
二者,破惡。一講就懂,破除我們的身口意這三業中的惡業,不要胡思亂想,不要信口開河,不要去胡亂造作。把我們一切的煩惱習氣破得精光,一絲不掛,究竟成佛。沒有兩全其美,只有權衡利弊,我們不能明知故犯。聽經聞法是不是從心地上最大的破惡?把我們的惡知惡見轉為佛知佛見。在這個前提之下,「方便有多門」,無非還是在破惡。不光是破知破見,還要破語言、破行為、破種種的習氣,叫「破惡」。
三者,怖魔。出家人剃度兩年,年滿二十歲,可以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叫三壇大戒。因為有些人剃度連沙彌戒都沒有受,這是補上一課。當受戒人登上戒壇以後,主戒和尚問:發菩提心否?回答:已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就是說我已經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才可以受戒。藕益大師當年明白這個道理以後,自己跪在佛前,退戒。大師這種做法是對的,但他是按照小乘的觀念來行持,有他的功德。按照大乘法來講,得戒不得戒,還在於自己的心,不全在於形式。同樣燙疤,有些人是發心燃身供佛,消除業障;有些人是為了能夠出去參學、掛單,能夠做法會被人認可。
第二句,主戒和尚問:「你是大丈夫嗎?」回答:「我是大丈夫。」女眾你可不要生煩惱:「不!我是大女人!」這個「大丈夫」不是講男子漢大丈夫的那個「丈夫」,就是前面講的「調御丈夫」。「大」,就是發菩提心,廣度一切眾生,按照「如來藏」的道理教化眾生,叫「大」。「丈」,就是智慧。什麼智慧?我會分別、選擇、思維,用各種各樣辦法和手段來成就眾生,叫「丈」。「夫」,這是表感嘆,語氣助詞,表示慷慨激昂,也就是「我是大和尚啊!」只要有這樣的氣派,你當下已經得戒。至於後面傳戒,那是形式而已。
在這個時候呢,地行夜叉上報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再上報天行夜叉——夜叉是鬼道里的眾生,他過去世也有修行,經過改造,後被天人提攜。由天行夜叉鬼上報魔王,三界又減少一名眾生,佛界又增加一名菩薩。然後波旬魔王生煩惱。生煩惱幹什麼?本位主義。他認為這個三界是歸自己管,不願意人才外流。問題是我們自己要生恐懼心:你怖不了魔,要怖你自己。靈巖山八十多歲的老和尚道安老法師講:「我們出家人很可憐吶!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十方常住的供養不好消化啊!」出家人如果有了為個人謀取名聞利養的心,就意味著你將墮落惡道!但是,如果及時悔悟、懸崖勒馬,精進修習、了悟如來藏正法,亦可消除罪業,當下成就!我們始終要以此警戒自己。
「比丘」,前面加一個「大」,就是這些比丘「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這叫「大比丘」。也可以叫回小向大,也可以叫現小藏大。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的常隨眾弟子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經常跟佛在一起生活共修。太子成佛以後首先到鹿苑去度五比丘,然後又把頻羅迦葉三兄弟一千多人度了,舍利弗和目犍連各帶一百人皈依佛剃度,這是集體剃度。講笑話,跟搞批發一樣。還有耶舍兄弟等五十人,所以總數是一千二百五十五。這是早期的大弟子,簡單地說,有時候講千二百五十人,也有時候講一千二百。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無漏」在不同的經本、不同的上下文之間,含義有差別。初果羅漢也叫「無漏」,他不會漏到三惡道;三果羅漢也叫「無漏」,他不會漏入到人道,在天道修行;四果羅漢也叫「無漏」,他不會漏到六道輪迴。但是四果羅漢也叫有漏,還漏在法我執裡,他還沒有破法我執。禪宗的菩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