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講

》看懂更重要,因為他要承擔教化眾生的責任。就次第而言,如果只想自己成佛,把《法華經》讀懂就行;那麼講《楞嚴經》呢,是錦上添花,專門培訓弘法人才。

室羅筏城:這是佛的在家弟子波斯匿王的僑薩羅國都城,就是《金剛經》裡的舍衛國,解釋成漢語叫「豐德」。怎麼豐德呢?此地物華天寶,眾生多具善根,盛行修行。佛在兜率陀天觀察四千年,其主要的內容之一就是選擇他將來出生之地和將來弘法的道場。

只桓精舍:就是《阿彌陀經》講的只(qi)樹給孤獨園,也有的叫祗(zhi)樹給孤獨園。梵語譯成華文,因譯經的法師不一,所以同一個概念有多種名稱。「只桓」,就是隻樹林,「只」,就是隻(qi)陀太子,「桓huán」是樹林。只桓精舍的樹林是隻陀太子供養,「精舍」,是須達多供養。

關於「只桓精舍」的來歷,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有一個長老叫須達多,這個老菩薩呢,他發慈悲心,用錢財來幫助那些孤寡的老人和小孩,所以得到一個美號叫「給孤獨」。

有一天夜裡,須達多長者進城辦事,發現他的老友家裡上上下下張燈結綵,忙忙碌碌,心中便起了疑惑:「辦什麼喜事?也不招呼我一聲」?老友跟他講:「我們要準備迎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來應齋」。他聽到「佛」這個字,汗毛一下就豎起來了。他知道這裡面肯定有文章。

這也是個妙法啊!《無量壽經》怎麼講的?若人聽到佛號,聽到鐘聲鼓聲,心裡感慨萬分,恨不得流眼淚,乃至汗毛都豎起來,這不是凡人。有些人你跟他講:走!去唸佛。他神差鬼使,不用你勸他就跟著來。你講:「走!去聽經,去聽《楞嚴經》。」他一下心裡好像要爆炸了:哦,要聽《楞嚴經》!

這次是哪一位菩薩說來聽經之前,老有一個人在她耳朵裡講什麼「《楞嚴經》大圓滿」,不知道講了多少次。她從來沒有聽過什麼《楞嚴經》,後來問了一個同修,說你們到哪裡去啊?去寺院聽《楞嚴經》。她猛然想起來,說菩薩叫她來聽《楞嚴經》呢!

真正能與正法結緣的人,佛在《法華經》怎麼講的?我們已經在十萬億佛法中積累了善根福德。可是有些人你跪在面前求他,他也不來聽。我有個弟子發心說:你去聽經,聽一天我給你十塊錢!他都不來,甚至還誹謗:哪有什麼《法華經》《楞嚴經》?我就是修什麼什麼法門。這也不奇怪。佛當年開講《法華經》還有五千人退席,根機不一樣啊!你如果聽到《法華經》《楞嚴經》,不管懂不懂,反正離不開這裡,要聽明白,《法華經》講,你是阿惟越致菩薩。沒有這個根機的人,他坐個三分鐘五分鐘,屁股一拍就走。有根機的人走不了,莫名其妙地有一種力量把他定在這裡。這也是幫助我們印證自己在過去世中的成就,做到心裡有底,這樣就可以自己給自己肩上壓擔子,明白你今生今世的責任和義務是什麼,如來家業是別人的事還是你自己的事?

好,再來說「給孤獨」。須達多長者當下萌發要見佛的願望,佛陀感知須達多善根成熟,便用神通放光照在須達多身上。雖然是半夜,但須達多感覺是白天一樣。他情不自禁往外走,城門自動開啟,一直來到城外的竹林精舍,見到了佛陀。他跪下來向佛發願,回去找地方,請佛住在城裡附近。他回去就落實場地,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園,開口問價。只陀太子說:「行吶!所有的地皮鋪滿了黃金,我來驗收,園子歸你,黃金我收走」。他老人家二話不講,大車小車把家裡所有的金銀全部拖出來,請只陀太子驗收。只陀太子一看傻眼了,說:「你瘋了,我跟你說一句笑話你怎麼可以當真?哪有王太子賣家產?你這不是叫天下人恥笑我?再說也沒有這個價錢,我這樣做人家不得講我倚仗權勢,漫天要價?我這個名聲往哪裡放啊?」須達多抓著不放,「那你就不怕你失信於民?」只陀太子一想也是,「不如這樣,園子歸你,這個樹上面你也沒有把金子鋪滿。那就把樹算我的,供養佛陀。」這是「只樹給孤獨園」名字的來歷。

與大比丘眾:「比丘」含有三義:一者,乞士。「乞」是表下賤,「士」是表高貴,高貴的下賤人、下賤的貴人,這是不是辯證法呀?是不是符合無分別法呀?下賤、高貴當下是一。佛陀制戒,規定出家人託缽乞食——一可自利,破貪心,破我執,破貢高我慢;二可利他,廣泛地為眾生作福田。當然,在大陸這個國情下可能不行,你上門託缽的話人家可能還要罵你,他還造業。

這個「乞士」呢,也就是下乞衣食,保養身命;上乞佛法,成就慧命。即便不能託缽乞食,我們也要帶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