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在快樂中,都叫禪定。
至於我們在夢中夢到未來的事情變成現實,或者在定中、在夢中你會看到過去的事情,說明什麼?什麼過去、現在、未來啊?就是當下一念。百千萬億年就是當下一念,無量百千萬億年就是當下的一念。時間只是我們的一種妄想。諸佛之所以是諸佛,諸佛活在當下一念;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過去、現在、未來對時間的執著。這是我們從第二個殊勝的方面來觀照時間。這仍然沒有解決問題的實質:時間到底怎麼來的?
打一個比方。有時候一個人在那裡傻傻呆呆的,好像別人看了覺得他有點不正常,然後一拍:「噯,老夥計,你在想什麼?」他醒來了,想了下:「我剛才什麼也沒有想啊!」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告訴大家,這個時候就是「如是我聞」的「如」,就是「阿彌陀佛」的「阿」。你這個時候心裡什麼都沒有。如果始終保持這種狀態,你永遠也不會老,永遠也不會小,永遠也不會生病,你就是停止在這種狀態,這就是真空。
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蛛絲馬跡都可以提示我們開智慧。比如,當人家準備叫醒你的時候,「你在幹什麼?」你聽到人家叫你後:「嗯?」動了一下,一個念,這個時候就是《楞嚴經》講的「一念業相無明」,產生了第一念。此時已經產生了虛空的感覺,首先第一念感覺有一個空間了。阿賴耶識形成,真心和妄心已經和合在一起。將來在講《楞嚴經》168個字的時候,還會詳細地開示這個法。有了這第一個念,然後就有了第二個念、第三個念,一個念以後的無量念都作為第二念,這就叫「轉相無明」,叫「見分」。就想著:「哦,時間不早了,要回去燒飯了。」當你想到要回去燒飯的時候,腦子裡已經出現了米相、水相,這就是三細無明裡的「現相無明」。你這個時候眼睛看不到,但心裡知道,在心裡已經有這些相了,叫「勝義色法」。等到最後眼睛看到了米啊、水啊等等,就已經變成了六粗之相。以上這些過程就是:「無明不覺有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六種粗相使你開始造種種業。我們的心法不可思議啊!就是這樣在千變萬化。糊塗了,你就在六道里輪迴。一念、二念、三念,過去、現在、未來是不是有了?這就是時間的產生。時間一產生,與空間是同步進行。
所以「一時」怎麼產生的?是不是由我們的心變化出來的?在變化時間的同時,時間、空間、萬法,就開始「自相混淆」;在《楞嚴經》叫「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把時間問題搞明白了,你當下成就。萬法都是由一人一念在變現,所以我們在夢中燒飯、吃飯,你不要以為是假的,其實這些都是真的。夢中變得就更快,要吃的話就有東西來了,因為夢中心比較清淨。
佛:講經題時,作了解釋。
記好,每一部經上來三大炮:第一炮是「如是我聞」,第二炮是「一時」,第三炮是「佛」。你把這三炮打響,大功告成。下面實際上是作些具體的解說而已。這三炮是提綱,綱舉目張。這三炮厲害呀!可是一般人怎麼解釋啊?「哦,如是我聞——這件事情是我阿難親耳聽佛所說。一時就是佛講經的那個特定的時候,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樣解釋都是誤導眾生!佛怎麼講?不講第一義諦法,非我弟子。
壞人害人止於一生,而且來世要還;好人善人以不了義法、以善來代替真,他害人是無量的生生世世!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那好人就是好人吶!他真是好心,可能比我還要好,他恨不得大家都成佛。可是好人不能當老師啊!往往那些妖魔鬼怪講正法,佛還拜他為師,還用生命供養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我們是不是最慈悲?可是他們不能當老師啊!好人你可以拜他為乾爹、乾媽、乾姐姐、幹姥爺,但是不可以拜他為師。拜他為師,就是《楞嚴經》講的:「弟子與師,俱陷王難」,「迷惑不知,墮無間獄」。正法是講真、講實,不是講善,不是講惡。一切的真、善、美、好、醜、壞、香、甜、苦、辣都是一個人一個念之所變現。
在:這個「在」字也很重要。在諸經裡,一般都是講「佛在」,而《法華經》是「佛住」。「住」和「在」之別:比如平時講,「請問您在哪裡工作?」「您家住在哪裡?」你會不會這樣問:「請問您住在哪裡工作?」「請問您家在哪裡?」不會。因為「住」帶有根本之義,「在」帶有方便權宜之義。按道理來講,只有《法華經》可以用「住」。因為《法華經》被說為「如來全身」。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楞嚴經》呢,它帶有方便法來解釋《法華經》;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於講經說法的法師,把《楞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