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0部分

唐音》。元代詩人普遍推崇唐詩,這部選集應當是元代詩風的一種體現。它的出現,為元末詩人學習唐詩提供了範本。《唐音》共十四卷,由元末楊士宏積十年之力於至正四年(1345年)編成,著名詩人虞集為之作序。全書包括《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遺響》七卷。其《始音》只收錄王、楊、盧、駱四家;《正音》則分初盛唐為一類,中唐為一類,晚唐為一類;《遺響》則收錄其餘諸家詩人,附錄僧人詩、女子詩。其書前凡例說明,因李白、杜甫、韓愈三家多有全集傳世,故均未入選。這部選集在唐詩編選體例上具有開創性,將唐詩分為初盛唐、中唐、晚唐三期,把六韻以上的律詩定名為排律,都是楊士弘的開創性貢獻。這部選集對唐詩的編選和傳播有較大的影響,明代高棅編《唐詩品彙》即大受此書啟發。

第二節明代的詩歌教育

在元朝末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中,朱元璋一枝獨秀,於1368年稱帝,建立了明朝,逐步實現了全國統一。明朝初期,統治者注意吸取歷史教訓,採取休養生息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逐步恢復和進一步發展。明代文化教育事業超過了之前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明成祖朱棣召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編纂了巨型類書《永樂大典》,凡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為我國文化史上一件盛事。到明代中葉,社會經濟出現了相當繁榮的局面。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非常迅速,資本主義萌芽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出現。明代科學技術在16世紀依然保持世界領先地位。明代後期政治極度腐敗,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太監專權,貪官汙吏橫行,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終於激起了明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明朝滅亡。

明代初年,朱元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進行了諸多改革,建立了集軍政大權於皇帝一身的高度集權的專制主義政權,實行嚴酷的獨裁統治。同時,在文化思想上進行嚴格控制,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大興文字獄,對文人採取了籠絡和高壓的手段,進行奴化教育,進一步加強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專制統治。朱元璋在開創帝業的過程中曾大力吸納儒士,招攬人才;但立國後對文人卻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高壓政策,以嚴刑峻法制裁拒絕合作的文人,規定“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該抄殺”。明初著名詩人高啟就因辭官被朱元璋認為他不肯合作而斬殺。燕王朱棣奪位稱帝后,有過之而無不及,殘殺方孝孺“十族”873人,入獄及充軍流放者數千人。在專制淫威之下,當時文人為免於慘禍,只能謹小慎微充當專制主義的奴才。明代前期以粉飾現實、歌功頌德為基本內容的“臺閣體”詩歌的出現,就是這種高壓政策的結果。

明初統治者在立國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教育和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作用,確定了“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文教方針。開國之初就大力發展學校教育,在都城建立了最高學府“國子學”(後改稱“國子監”),併發布興學令,要求全國各地普遍設立學校。《明史…選舉志一》載:“洪武二年,太祖初建國學,諭中書省臣曰:‘學校之教,至元其弊極矣。上下之間,波頹風靡,學校雖設,名存實亡。兵變以來,人習戰爭,惟知干戈,莫識俎豆。朕惟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於是大建學校,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俱設訓導,府四,州三,縣二。生員之數,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明代從京師到郡縣直至鄉村,建立了遍佈全國的學校教育體系,教育普及程度為唐、宋所不及,學校教育規模更遠超元代。《明史…選舉志一》載:“郡縣之學,與太學相維,創立自唐始。宋置諸路州學官,元頗因之,其法皆未具。迄明,天下府、州、縣、衛所,皆建儒學,教官四千二百餘員,弟子無算,教養之法備矣。”為了維護專制統治,加強思想控制,明代在學校教育中極力推崇程朱理學,採取種種措施排斥有礙於專制統治的思想學說,把《五經大全》、《四書大全》和《性理大全》欽定為學校的教科書,“四書五經”成為學校教學的主要教材。即使是朱熹所推崇的《孟子》一書,也因其中有不符合專制主義要求的言論而被大加刪節,孟子的地位也被貶低。明中葉以後,科舉腐敗,官學衰落,一些從事學術研究計程車大夫就紛紛建立書院,雖曾被禁燬,但還是日益昌盛。

明朝的統治者除了在思想上鉗制士人外,更加重視科舉制度,用科舉考試來誘導或迫使知識分子就範。明朝在對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