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記載說,最初之時,所謂大明天王還不是大明天王,只是一個窮書生,曾落草為寇,被郡守剿得只剩十八騎,冬日裡逃入狼山,見大雪封山,於是郡守就撤兵了。可是等開春再來的時候,窮書生已經從山中拉出了一萬人的隊伍,而等太守上報朝廷,請求援軍的兩個月間,窮書生又已經發展出了十萬人的兵馬,打出了大明天王的旗號。
古驁還記得,那位太尉留下的兵法中,如何剿匪一節斐然成章……
比如一開始郡守對於匪數都乃瞞報,會盡量說得較少,結果等朝廷的援軍到達,根本趕不上流寇之數。
於是發展出了許多剿匪的不二信條:
諸如,株連流寇九族,參與者凌遲處死。
——這樣許多人即使被餓死,也不會去做流寇。
諸如,防止流民聚集,聚集形同謀反。
——這樣雖然有蠻橫之嫌,卻可以防患於未然。
諸如,一旦糧荒,就在城外設粥場,由兵甲護衛。
——這樣即使粥湯不夠,也可以令人在希望中慢慢餓死,而不會絕望造反。
諸如,斷絕流寇與讀書人的聯絡,讀書人哪怕接受流寇一財一物,便凌遲處死。
——沒有讀書人指點,流寇往往容易犯錯。
諸如,對於靜止之寇,圍而不剿,令其內訌。
——流寇自己不自務農,以剽掠為生;因此只要圍住,人相食之事都會發生。
諸如,對於流竄之寇,只追不攔。
——前部乃精銳,若攔,他們反而置之死地而後生;
——後部乃殘兵,若追,卻能得到大部分流寇剽掠來的輜重。
可承遠殿中的浩繁卷軼中,卻從來沒有提過:
流寇究竟是如何從一十八騎,一冬之間就過了萬?
又如何從過萬,兩月之間便過了十萬?
又究竟是怎麼做到,每每在守軍報上匪數後,來清剿之朝廷軍隊,永遠趕不上流寇新發展的數量?
大明天王究竟是如何做的?
……這世上,從未有人敢記載下這樣的學問,因為這是誅九族的罪過。
可典不識這卷書中,寥寥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