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第三十一集團軍主力南下,從外圍進行猛烈衝擊。第十一軍猝不及防,包圍圈也被擊了個千瘡百孔。
岡村費了牛勁,只換來一場空,連張軫第十三軍都沒能奈何得了,反而自身損兵折將。
5月14日,他不得不宣佈結束戰役,讓各軍全部退回原駐地,以免遭到更大的損失。
讓岡村感到格外惱火的是,這個時候,參謀本部卻發來了一份由參謀總長親自簽署的命令,讓第十一軍返回原作戰地區,繼續進攻湯恩伯。
岡村此時的心情就猶如湯恩伯對李宗仁:你們懂不懂戰術啊,這不是胡亂拿部隊去犧牲嗎?如果全都由你們這些坐在家裡的老大來指揮,還要我們這些前線軍司令官幹什麼?
岡村氣得要命,他也不管什麼命令不命令,仍維持原議。
5月15日,岡村乘飛機視察戰場,從半空中看到負責斷後的騎兵旅團已經在用門板抬著死傷者同行了,深感自己決策的明智。
雖然兩國交兵,各為其主,但岡村認為“戰爭是戰爭,武將愛武將”,所以對湯恩伯一直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敬意。同時,他對湯恩伯的性格和作戰特點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那就是此人其實非常勇敢,只要你圍住他的一部人馬,那他必然要親率主力予以援救。
等著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們還有重新見面、再次較量的機會。
第31章 得句猶如將成功
對中方將領,岡村提及最多的是湯恩伯,對薛嶽不是完全不提,就是以“敵軍統帥”代指,有時甚至還有意無意地用“無能”這些詞語來進行貶損,但其實他始終沒有忘記這個“非嫡系將領”的存在及其所帶來的威脅。
你完全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岡村的行動,正如他後來從不提及萬家嶺戰役一樣,不知道的,還以為那場戰役根本就沒發生過哩。
萬家嶺大捷是薛嶽的得意之作,當然就是岡村的敗興話題。不過讓人吃驚的是,就在第一〇六師團在雷鳴鼓劉陷入地獄一般的劫難時,岡村不是急著救人,卻還在“怒其不爭”,原因是他在中國政府散發的傳單中看到了一則資料,上面一字不差地刊登了第一〇六師團各聯隊的番號及聯隊長以上軍官的姓名。
中國人是怎麼知道這些的?顯然是有人投降,並且老實進行了交代。
岡村氣憤就氣憤在這一點上,他認為這些身陷絕境的官兵實在打不過,就應該一個個剖腹自殺,還投降,還“招供”,果真是個“弱兵師團”!
所以自始至終,岡村對援救第一〇六師團一點都不起勁。
讓岡村沒有想到的是,一年不到,這樣丟臉的事竟然又發生了。
恩怨分明
雖然侵佔了南昌,但自入夏以來,駐防武漢及南昌周邊的部隊經常遭到襲擊,一名軍曹就這樣被第九戰區俘虜了過去。
這名軍曹所供職的部隊並非第一〇六師團,所以你沒法用“弱兵”之類的理由來解釋。本來想矇混過去,把傷亡名單重做一下,當“已戰死”處理的,誰知過了沒多久,前線卻出現了一個用擴音器對著喊話的日本人。
薛嶽透過夏季攻勢對日軍發起連續襲擊
喊的內容自然是讓爾等速速投降之類,這個倒沒什麼,令人特別尷尬的是,此日本人非別人,正是前不久被俘虜的那個軍曹。原來這位仁兄被俘去後,不僅將自己所屬部隊編制及全體人員名單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還成了“日籍中國兵”。
岡村是個極重視軍心士氣的侵略首領,此類事件,簡直比打了敗仗還讓他感到寒心和後怕。
再一翻這些天來的作戰日誌——
7月18日,南方敵軍呈現活躍。
7月26日、27日,第六師團前面敵軍的蠢動狀態顯著。
……
這絕不是偶然的進攻,而是有預謀有計劃的連續襲擊!
岡村判斷得沒錯,薛嶽策動的夏季攻勢已經持續有些天了,雖然勢頭不是挺猛,動靜也不是特別大,但今天打一黑槍,明天摸一崗哨,隔幾天還弄出個把“日籍中國兵”出來,無論如何是沒法坐視不理的。
8月15日,岡村確定要對第九戰區發起一次大戰役。與隨棗戰役類似,這次戰役也是以攻佔要地為次,以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為主。
當然了,如果還能順勢侵佔長沙則是岡村求之不得的事。因為長沙勝過棗陽,此處號稱中國米倉,自古以來就有“兩湖熟,天下足”的美譽,日軍在控制長沙後更能做到“以戰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