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傑作。父母應該精心“包裝”孩子,再把孩子奉獻給社會。
那麼,父母除了認真地培養孩子的良好內涵外,該如何“包裝”孩子呢?我覺得要從小教育孩子不但有美好的心靈,還要讓孩子有美好的儀表、美好的語言、美好的行為。
一位駐外記者告訴我,他在澳大利亞工作時,經常與各階層的人打交道,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人們的文明行為和禮貌語言處處可見,隨處可聞。什麼原因呢?原來,從幼兒牙牙學語起,父母就開始教孩子說“請”和“謝謝”。比如,當小孩要糖果或玩具時,父母一定要他說“請”,否則怎麼哭鬧都不予理睬。孩子拿到玩具時,又要求孩子說“謝謝”,否則就把玩具拿回去。久而久之,習慣成為自然,“請”和“謝謝”就再不離口了。
由此看來,文明禮貌是個教育問題,但同時也是個習慣問題,從小注意培養孩子養成隨時隨地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非常重要。
3.文明行為三件事……寫給孩子
一個國家的文明形象,是靠每一個公民在公共場所彬彬有禮的言行舉止塑造出來的;一個人美好的形象,是靠自己文明的行為塑造出來的。
文明行為包括的方面很多,讓我們先從三件事做起吧!
第一件事:愛護環境,你丟我撿
優美的環境是人創造的,也要靠人來保護。
全國文明城市四川省綿陽市有個文化廣場,廣場的綠色草坪上豎立的“公益廣告牌”上寫著:“愛護草坪,人人有責”;“同是生命,需要愛惜”;“給我一點愛,還你一抹綠”……這裡沒有“嚴禁”的呵斥,也沒有“罰款”的警告,只有對文明行為規範的引導和對社會公德的呼喚。
更為可貴的是,這些地方的少先隊員不但自己不亂扔垃圾,還開展了“你丟我撿”的活動。他們撿拾遊人扔下的垃圾,回收有用的廢品,並提醒大人們注意改正亂扔垃圾的不文明行為。
第二件事:遵守秩序,你擠我讓
文明的人都知道“在公共場所要遵守秩序”這個簡單的道理。買東西、上汽車、參觀展覽、進影劇院,都要排隊。而加塞亂擠是極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
偏偏有些人不講文明禮貌,他們在公共場所亂擠亂擁。對這種人該怎麼辦呢?我主張不僅要制止,而且要“讓”,以“有禮”對“非禮”。“讓”並不是軟弱,“讓”不僅是一種風度,而且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和批評。
一所大學的學生會主席是個女生,一天上大課,同學們要各自佔位子。她去得早,坐在了前面。一位男生站在她身後大聲吼道:“是哪個這麼大的膽子,敢把老子的位置佔了!”這個女生站起來,對他說:“啊,對不起,我不知道這個位子是你的。”然後拿著書包,坐到了教室後面。在場的男同學對這位男生開始了猛烈的“攻擊”:“你給我們男生丟盡了臉,看人家女孩多有氣度!”這個男生深感慚愧,第二天主動來找這位女生道歉。
這就是“禮貌”的作用和“讓”的力量。
第三件事:待人謙讓,你好我學
謙讓,是一個人的美德。集體生活中人與人交往常常需要謙讓。
一個人要做到待人謙讓,必須正確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個人和集體的關係。
每次你到大海邊或登上高山,都會感到心曠神怡,天地寬闊。大海和高山讓人領悟到,人在世界上所佔的地位是多麼渺小,天地如此廣闊,何必與人斤斤計較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能謙讓三分,同樣能感到天寬地闊,感到周圍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
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別人,看到別人的優點,誰好就向誰學習,這樣的人不僅文明程度高,為人謙和,彬彬有禮,受人尊敬,而且自己心情會平靜坦然,生活將愉快充實。
4.幫助孩子管住自己……寫給爸爸媽媽
一天,我開啟電視機,收看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節目,看見記者正在報道大連市“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一位接受採訪的大連男孩子說:“管住我的嘴,不說髒話;管住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的腳,不踐踏草坪。”
男孩子講的“三管住”,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想,為人父母,天天離不開“管孩子”,管教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問題是怎樣“管”法,是打?是罰?是責罵?我看大連的這個孩子講出了一個好辦法:讓孩子自己管住自己,這叫自律。
為孩子塑造文明形象,特別要強調自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