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的表格,請學校的老師、校長寫推薦信,參加私人機構舉辦的SAT和ACT考試等等,所以他們只習慣於“申請”進大學,而沒有“報考”大學的概念。
說得再遠一點,美國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面對的成績和能力的評價體系,就與中國大不相同。僅僅在學業成績這方面,美國中小學的評價方式就比中國要多得多,也複雜得多。在成績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內容,影響著對學生的評價結果。於是,不熟悉這一套評價體系的中國申請者,面對那些聞所未聞的術語、字母縮寫、五花八門的要求,許多不知意之所指的提問,往往像是進了希臘神話中的迷宮。這樣的申請效果,也就不免會被程度不同地打折扣。
於是就可能出現這樣的現象:
有些確實非常優秀的中國學生,經過長期準備,TOEFL、GRE都考出了高分。他們在申請美國大學時也是成竹在胸,志在必得。誰知結果一出,竟然在渴望已久的名校面前碰了壁,只被一些他們看不上眼的大學錄取。而另一些似乎跟他們差不多的學生,卻得以榮登紅榜。原因何在?在於對美國教育體系瞭解不足,過多地從中國教育體系的角度出發辦事。
還有些優秀的學生,名校錄取,獎學金到手,卻對簽證準備不足,大意失荊州。被老練的簽證官幾個問題一問,不是被告知“有移民傾向”,就是被指為“經濟能力不足”。於是留學大計功敗垂成、他們的失誤,在於過早把錄取通知書當成了留學成功的標誌。
所以,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如果能多注意站在美國教育體系和美國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把其中有關細節的具體含義—一弄清,就可以少走不少彎路,提高勝算的機率。
例如:美國大學對申請者考察的常見內容有哪些?什麼是SAT、ACT考試?中國學生面對SAT和ACT的要求應該如何辦?TOEFL和GRE成績作用到底有多大?推薦信是由名人寫好,還是由任課老師寫更好?有些美國大學要求Counselor(顧問)寫推薦信,這指的是什麼人?如何申請經濟資助?申請經濟資助的CSS表格是怎麼回事?等等。到哪兒去查詢國外大學資料?
到哪裡去查詢國外大學的基本情況和聯絡辦法?
一旦打算留學,第一步就面臨這個問題。
對一部分人來說,最簡單的辦法,是到書店去買書。在大一點的書店裡,經常可以看到介紹國外大學的有關書籍,不僅介紹學校歷史、排名、專業特色、規模等基本情況,也往往提供聯絡途徑:通訊地址、電話、電子郵件地址等等。有興趣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大學,按圖索驟,進行聯絡。
我國很多大學圖書館、市立或省立的大圖書館裡,都會有此類圖書資料,可以查到所需要的國外大學地址和其他資料。
對那些有能力上網的朋友,查詢國外大學的資料就更容易了。別的不說,在本書所介紹的電子表格“通用申請表”中,就提供了大約兩百家美國大學的招生基本要求,其中包括這些大學的地址、電話號碼、傳真號、電子郵件地址、網址、招生截止日、報名費等內容,可以據此方便他與這些學校聯絡,提出申請的要求。該通用申請表的電子表格,可以在國際網際網路的下述網站方便地下載,網址是:
http://com
此外,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裡有美國領事館或大使館,也可以到該館的資料室去查資料。這些地方一般每週都有固定的開放時間,只要帶上身份證,就能進去查閱。擇校三原則
美國大學多達3000餘所,怎樣選擇對自己合適的大學?一次選多少所學校申請為宜?這是每個留學者必須仔細考慮的問題。
根據經驗,有三條原則,對成敗有比較大的影響。叫做:“一要數量適當,二要量體裁衣,三要拉開檔次。”
為什麼要數量適當?
每一位申請過國外大學的人,想必都有一個非常深切的體會:填寫那些形形色色的申請表格,可絕不是一件輕鬆活兒。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填表多半隻是填寫一兩張紙的表格而已。但是申請美國大學,可不是這個概念。一般每個學校的申請表都是厚厚的一大本。若干所學校的表格堆在一起,可能就是厚厚的一摞。它們沉甸甸地放在眼前,也沉甸甸地壓在心裡,讓你不敢造次、疏忽。要來填寫的不僅有一般情況,還有大塊的英文文章。於是你緊張思考,忙碌填寫,再加東奔西跑,去準備那些層出不窮的附加材料。沒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休想“搞定”。
如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