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面臨不得不參加的高考,那就更是雪上加霜。“兩條戰線”同時作戰的結果,等到把這一大堆表格填好,寄出去之後,你的感覺肯定像是得了一場大病,瘦了一圈,脫了幾層皮。而且過度的勞累,往往會降低你填表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申請的效果。
面對這種情況,還是縮短戰線為好。也許,申請大學的數量限制在6家左右,可以明顯減輕疲勞程度。如果顧得過來,也可以再多申請幾家,但一定要保證申請的質量。畢竟,“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質量高比數量多更重要。這就是“數量適當”的原因。
為什麼要“量體裁衣”?
“量體裁衣”的意思是,要儘量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學校。
儘可能準確地判斷自己的實際水平很重要。它是留學成功的前提之一。因為高才低報,也許會使你被一個不甚理想的學校錄取而懊惱不已。更糟糕的情況是低才高報,手中沒有“金剛鑽’,卻攬了“磁器活兒’,讓你的申請歸於失敗。
要給自己準確定位,實踐起來可能很難。但是至少應該把它作為一項戰略目標去追求,也就可以減少一些失誤。
為什麼要“拉開檔次”?
這是針對申請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而採取的必要對策。
我們曾經問過不少被國外名牌大學錄取的中國學生一個同樣的問題:“你的學校看中了你的哪些長處?為什麼你會被這所學校錄取?”得到的回答幾乎都是相同的:“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錄取我!”“只不過是按要求把表填好,寄過去,不知怎麼就被錄取了!”
我們也見過,有一些看來似乎很不錯的學生,申請名校卻並沒有被錄取,而有些看起來不如他們的學生,反而被意外地錄取了。美國的一些名牌大學對申請者的取捨,往往要經過招生委員會的集體投票來決定。這些掌握著投票權的“大學把門人”透過投票形成的合力,就是一個不大確定的因素。
比如,瞭解一下著名的威爾斯利學院(WellesleyCollege)1999年招生的結果,這種不可捉摸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在該校當年招收的新生中,除了包括一位為瑞典和挪威皇家演奏過的女小提琴家、一位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過的女研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