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先是看了一下捱得最近的托福考試時間,8月8號的考試肯定來不及啦。第二場考試呢?還早,要等到10月24目呢。再仔細看報名的截止日期,嚇了我一跳一一7月1日報名,7月2日截止報名。而今天,竟然就是7月2日,還差1個小時,就要截止了。這真是鬼使神差!
下一次托福考試的時間是在3個月之後——下一年的元月16日!等到那時再考,成績就要到1999年3月份才能寄出來,這樣一來,將會錯過絕大多數美國一流大學招生允許的期限,其後果不僅是耽誤整整一年時間,更大的可能,是婷兒將會被迫放棄去美國讀本科的整個計劃。
這件事是婷兒申請留學過程中的一次“險情”,回想起來,真讓人有點後怕。它提醒我們,小事也不能疏忽。
報上了名,就忍不住想:婷兒的託福究竟會考得怎麼樣呢?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婷兒肯定能得到高分,因為語言潛能也是我們從婷兒小時候注意培養的目標。
婷兒的外語能力明顯勝於一般人,學起來特別輕鬆,這不是偶然的,而是從嬰幼兒階段有意培養的結果。嬰幼兒階段的雙語習慣,能夠同時促進語言能力和智力的發展,這應該是一個沒有疑問的事實。婷兒受過這種訓練,在語言方面一直特別敏感,儘管在初中之前沒有正式學過英語,但一進外語學校,就輕而易舉進入了角色,並按照我們的要求,很快做到了“英語拔尖,口語流利自如”。另外,我們也十分了解成都外語學校的教學水平。該校學生掌握詞彙量比普通中學的學生高出一倍以上,在此基礎上,學校又十分重視聽力和口語訓練。而且從初一年級的學生上第一堂英語課開始,老師就要求學生們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6年下來,大多數學生說英語都能達到不假思索的地步。比那些需要先在腦子裡把漢語翻譯成英語的學生,顯然強得多。婷兒又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考託福得高分當然不應該成問題。
同時,對婷兒英語水平的現狀,我們也有不少機會耳聞目睹,能做出比較客觀的判斷。
1998年初應邀訪美期間,婷兒曾經到著名的威爾斯利學院訪問過,並且坐進該校的課堂,聽過美國的大學課程。在一節微觀經濟學課上完後,美國老師對這位中國中學生的聽課情況特別關心,專門過來問婷兒:“艾米,我講的課你聽得懂嗎?”
“是的,我聽得懂。”婷兒答道。然後,她不慌不忙,把剛才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要點用英語完整地複述了一遍。美國老師在驚訝之餘,不禁連聲稱讚。
在華盛頓參觀美國最高法院的時候,婷兒曾經跟肯尼迪大法官探討過一個在最高法院引起爭論的民權方面的案例。給在場美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她思維的敏捷和清晰,也包括了她幾乎無懈可擊的英語口語。這一點,後來被拉瑞反覆提到。
另外,在拉瑞提出到美國讀大學的建議之前的一個月,我們剛剛接待了一位美國蘭登學校的宗教課老師一一我們的好朋友艾莉·約翰遜。艾莉的祖先是幾百年前就開拓美國的早期英國移民。她說的英語是十分標準的美國東部口音。我從旁邊觀察了一陣,看著婷兒跟艾莉談天說地,不時還開開玩笑,發覺她對那種十分生活化的、聽起來含含糊糊的英語口語也十分適應。說英語的流暢程度,跟她說漢語相比,沒有明顯的區別。
儘管基礎良好,婷兒對10月份拿下託福高分心裡還是沒底。
一方面是由於時間太倉促了,另外,詞彙量離託福高分的要求也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託福要想考好,詞彙量應該達到8000——100O0。而婷兒在六七月份掌握的詞彙量大約還在5000多的水平。兩三個月裡,拿下將近5000詞彙,還要練得爛熟,難度大得嚇人。
“你們覺得我能考到600多分嗎?”婷兒問我們,口氣顯得不大自信,她畢竟還只有17歲,壓在身上的擔子確實太重了。
媽媽笑著給婷兒打氣說:“現在暫時還不知道。不過,你要是考到600分,咱們就到館子裡去好好吃一頓,慶祝慶祝。”
迎戰託福,苦幹加巧幹
暑假裡,高二統一安排留校補課半個月。為了爭取時間,我趕緊到外文書店幫婷兒買了一本專門擴大詞彙量的書,讓她先背起來再說。
7月中旬婷兒一放假,自己又到外文書店買來了幾種她所能見到的最好的託福教材和磁帶,爭分奪秒地學了起來、她用了15天的時間來擴大單詞量,然後到四川大學外國考試中心參加了託福模擬考試——一上次報名時,我同時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