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的傳統,這對培養能在國際舞臺上馳騁的人才非常有利。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該校的很多課程都有機會到國外去做研究。學哲學的到蘇格蘭的愛丁堡,學戲劇的到英國倫敦,學生物的到中美洲和加勒比諸島國,學亞洲研究的要到中國和日本。對世界的瞭解融合在學習的過程中。
哥倫比亞大學也是拉瑞建議申請的主要目標。在強手如林的美國眾多大學中,它的排名和學術聲譽一直都被排在最高的一檔。它的校長中出過一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它的教授和畢業生中,諾貝爾獎桂冠獲得者的人數,在美國各大學中名列前茅,有56人之多。由於它不同尋常的優越地位,它對生源的要求也極高。對海外學生,光是託福成績,最低限度都要達到600分以上。如果想拿獎學金,各項要求之高,更是不難想象。
但是,所有這些大學中,沒有哪一所對婷兒的吸引力能超過哈佛大學。富有魅力的哈佛
美國的《時代》週刊曾以“推動美國的25雙手”為題,評選出了當代最有影響力的25位美國人。在入選的教授、科學家、宗教領袖、政治家、企業家、影業鉅子等人物當中,哈佛大學的教授或畢業生就佔了7人,超過了總數的四分之一。
哈佛的教育資源是得天獨厚的。它的畢業生和教授,是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比例最高的群體之一。
在各種學術領域的前沿,在探索自然奧秘的實驗室裡,在叱吒風雲的政壇上,在眾多高科技產業、投資銀行業。。。無數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以他們的活力和智慧,使他們所在的領域生機勃勃、蒸蒸日上。
能到哈佛大學讀書,實在是一種殊榮,一種不尋常的幸運!婷兒若想得到這樣的幸運,最起碼的條件,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去精心準備,因為她將要與之一較高低的競爭對手們,都是美國和世界各地頂尖級的高中畢業生。
而婷兒當時最缺少的,恰恰就是時間。
報不報考哈佛大學呢?婷兒在猶豫。但是穎說:“如果不申請哈佛,你會後悔的。”於是,婷兒把哈佛大學也列進了申請名單中。拉瑞得知婷兒把申請範圍從兩所大學擴大到11所,而且還包括了哈佛,馬上表示支援。向世界一流大學衝刺的設想,已經由拉端的建議變成了婷兒自己的計劃。
這既是一個令人咋舌的目標,也是一副沉甸甸的重擔。
“借腦”與預測
為了爭取時間,婷兒先發出了一批索要入學申請表的電子郵件,然後開始徵求我們對這個初步名單的看法,以便擬定一個更妥當的名單,用成本較高的國際信件去索要入學申請表。
“你們覺得怎麼樣?”婷兒指著這份名單問。
“你呢?”婷兒的媽媽反問道,“你喜歡這裡面的哪一所?”
“任何一所!”婷兒嚮往地回答,“能被這裡面隨便哪家錄取,我都夠滿意的了。”
確實,能被其中的任何一所錄取,都是足以令人自豪的。
我把名單反覆看了好幾遍,掂量著它們的分量。申請哪些大學,是事關婷兒一生前途的大事,需要有準確的預測。不論是估計得過高,還是過於保守,都會帶來實際損失。
那麼,婷兒有多大把握被這些學校錄取呢?根據多年來的經驗,對這個問題,我相信只要掌握了規律,對事物就有辦法做出較準確的判斷。古人常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一就連戰爭這樣高度複雜的事物,都是可以事先判斷勝負的。
我心裡像放電影似的,十多年來的往事一件件從心底浮現出來。我仔細掂量了婷兒在課內課外的表現,還有那些並不體現在成績單上,卻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種種良好素質,心裡漸漸覺得有底了。我認為穎對婷兒的評價是可信的。婷兒完全可以根據穎的這個大學名單去搏一搏。
事後證明,這份精心篩選的大學名單,對婷兒的定位是相當準確的,她報考的11所大學,大部分(大約70%)或者錄取了婷兒,或者把婷兒列為候補錄取者。可以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考“託”的根基在哪裡?
事情一旦決定,婷兒便說幹就幹。她面對的第一關,就是托福考試。婷兒的計劃是一放假就開始準備託福。我的任務是幫婷兒報名。
7月2日下午,我提前下班趕到四川大學校園,中國國外考試協調處四川考試中心就在這裡。到這裡來參加託福、GRE等國外標準考試的考生,不僅來自四川,還有一些來自雲南、貴州和西北地區。那一天我很悠閒,不慌不忙地在下午4點鐘才來到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