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愛卿之言,應先從秦、晉、周諸王起,然此三王之中,應以哪王而始啊?”
黃子澄稍稍思索一番,叩頭答道:“皇上,三王之中周王與燕王均為最強,此二人關係最為密切。如今皇上銳意削蕃,臣以為應以秦王為始,以其謀異謀為名。如此一來,一可以先去燕王有力援助,二來亦可試查燕王之心。如燕王無叛亂之心,則必無異動,如燕王居心不良,皇上亦可早日探知,以作防備。
這個黃子澄是豬腦袋嗎?這些時候所發生的事還不能證明,燕王的用意嗎?
朱允聞言揉了揉腦門穴:“愛卿之言有理,如今事態緊急,削藩之事就由愛卿作安排吧。”
黃子澄立即叩頭稱是。
又數月後,大明左軍都督府事李景隆奉皇上密旨,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王毫無準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應天。
朱允先是以秦王次子告發其“異謀”為名,將周王謫遣到“煙瘴之地”的雲南蒙化,後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
秦王被擒之後,各地開始傳出皇帝銳意削藩的訊息,但各藩王並沒太大異動,朱允有見及此,開始漸漸放下心來,以為各王真能識大體,支援推行皇權,因而隨後又先後廢除了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開始指向燕王朱棣。
然而正當朱允憧憬削藩之事按計劃和平解決時,建文元年七月,眼見各王分分落馬的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建議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起事,拉開了長達四年的叔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燕王起兵之初。朱允雖心有不快,但並未重視,原因在於燕王起兵之前他就以防邊為名,調走了燕王的護衛士兵,又派張柄、謝貴到北平監視燕王的一舉一動,派宋忠統兵3萬駐軍開平,另外在山海關、臨清皆有軍隊協防,已將燕王緊緊包圍起來。
朱允心想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天羅地網。擒拿燕王朱棣只是早晚的事,撤藩之事終會有個完美的結局。就把這事交給黃子澄來辦。自己一心扎進了地宮陪伴躺在水晶棺的靈兒,協助惠盛準備進入千年一後。
然而事與願違。燕王朱棣文韜武略。有統兵作戰地經驗。臨危不亂。經過連場征戰。先後蕩平了周圍地軍隊。黃子澄大驚之下。再次進入地宮請命。可是得到地答案是:“這事已交於黃愛卿。無須來稟。”
於明故宮石螭首八月。命耿炳文將兵13萬伐燕。然而耿炳文不久即兵敗退守真定。九月。漸感敵軍勢大地黃子澄徵集全國50萬大軍命李景隆將兵伐燕。然而李景隆甚為平庸。被大明寄於厚望地50萬大軍反被燕王所敗。
黃子澄又再次來稟。得知李景隆兵敗後地朱允聽從兵部尚書齊泰之言。起用保衛濟南地功臣盛庸為將。統率伐燕大軍。盛庸倒沒令朱允失望。連番惡戰之後。倒也取得了東昌之役地勝利。然而。此時地燕王已非吳下阿蒙。朱允想要再談滅燕已無可能。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開始反守為攻。率軍直趨京城應天。
次年春即圍困京城應天;得知燕王大軍圍困京城。應天府內一片惶恐。
應天被圍地次日早朝。朱允詔叢集臣。於金鑾殿上對著洪武皇帝朱無璋地寢靈遙拜。懺悔自己地過蔬心。才會讓朱棣到如此。
遙拜完畢,朱允讓司禮太監攙扶著自己坐在龍椅上,撫掌泣道:“朕年幼登基至今已五年有餘,本想上應天意下安黎民而行新政,保我大明長治久安。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削蕃一事令我皇室宗親相殘,百姓流離失所,實乃朕之過錯。如今燕王圍城,大明正統正趨於亡,各愛卿本無罪過,各自逃命去吧,朕自赴黃泉向皇太祖謝罪!各大臣一聽,慌忙跪下,齊叩頭道:“臣等願與大明共存亡。”太學東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淚流滿面,跪著向前一步,奏道:“皇上,臣等深受皇恩,如今國家危難,臣等雖區區書生,亦當披褂上陣,誓死殺敵以報皇恩。”眾臣齊道:“誓死殺敵以報皇恩。”
朱允滿臉悽然,搖了搖頭,唉道:“卿等均是忠臣,大明之棟樑。然如今應天城內兵馬不足十萬,已是朝不保夕了,卿等勿做無謂犧牲。城下之人終是大明皇族血脈,如若朕之死能換得大明儲存,百姓安康。朕無憾矣,卿等請回吧。”說完不等眾臣勸諫,直接起身向後殿走去。
眾大臣一時不知該當如何,有心為國盡忠,但是心裡也明白實在幫助不大。宏大的宮殿內只有一片死寂。
黃子澄見事已至此站了起來,對著仍跪著的眾同僚說道:“眾臣公,皇上之意已經很明白了,如今國之將亡,然伯淵深